【紅檜、水鹿與獵人】飛越崩壁的水管

※ 接續上一篇:【紅檜、水鹿與獵人】沒有動物居住的人造林

4-3 飛越崩壁的水管

現今台灣所有的林道都因為崩坍而無法全線通車。雖然此事對登山客而言十分不便,但這其實是件好事。因為崩坍地阻卻了所有機動車輛通行的可能,這正是當今阻擋山老鼠進行盜林活動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然而,林道的前幾公里卻又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因為高山農業的需求,林道的前幾公里通常維護得還不錯,雖然低底盤的房車無法通行,但高底盤的車輛就可以順利通過。即使過了車行終點,因為水管維護的需求,林道的這些路段還是常常有農人在走動,完全不需要登山客幫忙維持步徑。

你沒搞懂。這裡的水源地早就都劃分好了。連想要接高一點或是想要接低一點都不行。

他是一個客家人,離鄉來到遙遠的山上跟原住民租地種彩椒和番茄。每年冬天當平地的蔬果大量產出之時,就是高山農人的豐年祭,也就是可以休息的時段。他利用這個空檔上山處理水管的事情,因此和我們登山客的人生有了短暫的交會。

高山農業對於水的搶奪幾乎可說成是一場戰爭。這是萬大林道的一景。各位可以數數看這裡有多少條水管。

Imgur

當然這其中有一些管子是早已廢棄無用的,但也沒有農人肯花費心力將之清理移除。這就有點像某些惡質登山客在山上亂丟垃圾。但是登山客遺留的垃圾還可以辦個淨山活動,大家一起動個手帶下山去。而廢棄塑膠水管呢,先別說太重太多的問題,我們根本搞不懂哪一條管子是廢棄的。

不同於平地的水源戰爭有農田水利會來加以調解,山區的水源爭奪戰只能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大家唯一有共識的就是水源地得劃分清楚。但是漏水的水管,溢出水的水塔,又要由誰來修補呢?

二〇一四年的最後一天,萬大林道九點一公里這塊崩坍地的落石造成一位登山隊員死亡。隔年,南投縣警察局順勢頒布一道公告,萬大林道因崩坍禁止入山。

萬大林道九點一公里這塊崩坍地大約是在二〇一三年形成,據當地農夫表示,它也不是一次坍塌成那樣,而是陸陸續續坍塌了好幾次。最後就成了照片中的這副模樣。因為這處崩塌地還沒穩定,所有的農業灌溉水管都是拉鋼索飛天而過,形成這有趣卻又悲哀的景觀。

Imgur

這塊崩坍地有好些不尋常之處。首先,這裡的坡度並不是很陡,大約只有三十幾度。再來,這裡並不是山谷或溪溝,它其實是非常接近稜頂的一片山坡,應該是偏向乾燥而沒有太強的逕流之處。最後,它本來是一片森林,並非原本就缺乏植被,亦非土壤淺薄之處。

二〇一五年八月初,有一則小小的地方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南投縣仁愛鄉的投八十五號縣道七公里處崩塌,這個崩塌的原因被明確地指出來,是因為上方的山坡上有兩個用於農業的水塔,長期溢流所造成的。

我不能很肯定地說萬大林道九點一公里這塊崩坍地是相同原因所造成,但確實有些可疑。高山農業對於水的需求,就等同於水道被人為改變。水流等於被乾坤大挪移到其他地方,而一旦漏水發生在一個本來不該有水的地形,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崩塌。

而且水的人為創造與消失也會影響某些動物的家園,例如蛙類。類似的搶水故事也在烏來的溫泉鄉發生^1,生態保育工作者還特別去為蛙類請命,麻煩地主給蛙類留一些水過生活。在烏來那個故事之中,地主配合了,所以成就了一段佳話。但可想而知,在更多沒有被報導過的角落,蛙類等等許多生物都還是人類搶水大戰之下的犧牲者。

機動車輛擴大了人的活動範圍,因此拓展出新的水資源需求,例如泡湯客需要的水或是高山農業需要的水。這些新增的水資源需求對環境和生態所產生的衝擊,當然是以前只有原住民部落那時所不存在的。但我們可曾仔細評估過這些新增的水資源需求其背後所需付出的代價?

現在水管都只能靠人工背進去,所以得花很大一筆錢。也不是說一年就得花這麼多,我當然是希望能用個十年。」

我一邊聽著萬大林道這位勤快的客家農夫他無奈的陳述,一邊微微地點著頭。然而我們雙方都心知肚明,在山上這樣的環境,十年不壞的塑膠水管是個太高的期待了。

農夫的無奈,最後又轉移為生態與環境的無奈。越瞭解這些事實,就越明白這是一個「可憐人為難可憐人」的局面,大家都只是身不由己的一顆棋子,為生活而掙扎著,被平地的商業需求所驅使著。太少人有餘力可以把眼光看大看遠。

^1 公視,我們的島,烏來尋綠金


※ 本文摘錄自《紅檜、水鹿與獵人》,此書為一本五萬字的免費電子書,描述跨越百年的台灣山林生態歷史,對近三十年來台灣高山地區野生動物數量的劇烈變動提出觀察,並試圖分析其主要原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