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想挑戰高山嗎?這些關於高山症的事請先了解

  • 王士豪
  • 69,132次點閱

高山症的保命之道,熟記高山症的症狀,誠實面對,不逞強。如果症狀惡化,「立刻」下撤往低海拔


高山症,在台灣有多常見呢?根據我過去十年來,針對台灣本土山區救援事件(俗稱山難)及登山民眾、學童進行的高山症研究發現,所有與醫療相關的山區救援事件中,高山症佔了三分之一。

一般登山民眾,如果以兩天一夜登玉山,急性高山症發生率為36%。兩天一夜登玉山的國小六年級學童,發生率為59%。三天兩夜登雪山的國小六年級學童,發生率為45%。但是,以上幾個研究,將近一千四百個受訪者,都沒有出現會危及生命的嚴重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的病患。

因此,高山症真的很常見!但幾乎都是輕症,我們不需要過度畏懼。

(圖/ 123rf)


高山症的分類與診斷標準為何?
1.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發生機會約為36%。
症狀:診斷標準是一定要有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沒胃口、疲憊虛弱、睡眠困難。
診斷標準: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頭痛加上其他四個症狀至少出現一項。

2.高海拔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發生機會約0.5%~1%。少見,但是有可能會致命。
症狀:走路不穩、意識改變或神智狀態改變(人、事、時、地、物混淆)、發生急性高山病。
診斷標準: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地區,以上三者至少出現兩項。

3.高海拔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發生機會約0.5%~1%。少見,但是有可能會致命。
症狀:運動表現急速下降、極度疲憊、胸悶或胸漲、乾咳或咳血。
病癥:中心型發紺(嘴唇、鼻子無血色)、至少一邊肺部有囉音或氣喘哮鳴聲、心跳加快及呼吸加快。
診斷標準是: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地區,症狀及病癥各出現至少兩項。

哪些人比較危險?哪些人比較安全?
比較危險的人是:從居住地到登山口快速上升高度的登山客,沒有登高山經驗者,以及有高山症病史的人。在孩童,體適能落在最差的後四分之一,以及過度肥胖者,也會增加高山症的發生率。比較安全的人是:緩慢上升速度。

量血氧飽和度,是否可以預測高山症?
我們另一個在玉山,針對七百多位登山客的研究中發現,在登山口出發時的血氧飽和度數值,與抵達排雲山莊時測量的血氧數值,不管是單一測量的絕對數值、或是在兩個地點測量數據的差異,都無法用來預測登山客是否會發生急性高山症。

高山症要如何預防?紅景天可以預防高山症嗎?
我們也曾經在合歡山區,測試紅景天對於高山症是否有預防效果,然而,結果顯示紅景天無法預防高山症。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另一個針對大專學生登嘉明湖的高山病研究中發現,缺乏登高山經驗的大學生,使用較慢的行程登嘉明湖,可以有效降低高山病的發生率。

高山病要怎麼處理?
其實,高山病,只要能誠實面對或是報告自己的症狀,就可以做到早期辨識。而且,只要不逞強,暫時拋棄掉「不甘心」的心情,該撤退下降高度、就撤退下降高度,該原地停留、就原地停留。任何人,就都可以在高山上與很常見的高山病和平共處。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高山症患者,只要確實依循《高山病的黃金律》來處置,甚至不需要用到藥物,就可以保全生命。這是史丹佛大學的Ken Zafren所教授提出的,他同時也是麥肯尼國家公園登山巡山員以及阿拉斯加山區救援協會的醫療指導醫師。

(圖/123rf)


我參酌台灣的地形之後,將《高山病的黃金律》的原文改寫及並加以說明如下。

第一條:在高海拔的任何病症,都應先假定是高山病,直到證明是別的疾病為止。
高山病是在高山地區最常見的疾病,但如果經過適當的處置,可以有效避免傷亡。所以,高山上發生的症狀都應被先假定為高山病,依照高山病處置原則來應變。至於「證明是別的疾病為止」,這是病患下降至平地就醫時,由醫師來費心即可。此外,如果病患最後證實不是高山病,也會因為被假定為高山病,採取下撤,而更有機會及早接受到醫療照顧。

第二條:絕對不要帶著高山病的症狀上升高度或進入不利救援或撤退的環境。
一旦發生了急性高山病、高海拔腦水腫或是高海拔肺水腫時,絕對不要再進一步的上升高度,因為上升高度會讓缺氧更嚴重,進一步加重病情。也不要進入不利於救援或撤退的環境(例如:前後都是斷崖之宿營地,或是下撤需要超過一天的宿營地...等)。因為一旦情況變嚴重,尤其是病患變成無法行走、需要他人背負時。會增加外援進入所需要的資源及時間,以及增加隊友自行將病患脫困下撤的難度與危險。

第三條:如果症狀正在惡化,「立刻」下往低海拔及「立刻」脫離不利救援或撤退的環境,以便利外援進入時及早會合、協助撤出。這時候的撤退,應該是要在隊伍能力可及之下,風、雨、雪、白天、黑夜無阻,不可以因為任何理由而耽擱
所謂情況惡化,包含以下六種:
1.經由藥物治療或原高度休息後,症狀持續,沒有緩解之跡象。
2.經由藥物治療或原高度休息之後,症狀反而變的嚴重。
3.治療後反而出現其他新的嚴重的症狀,這可能是病情惡化或是出現其他疾病。
4.進展到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
5.病患已經虛弱至無法行走。
6.病患意識改變。
都需要立即下降到高海拔,緊急脫困就醫,不然至少要脫離不利於救援或撤退的環境,以便利外援進入時及早會合、協助撤出。這時候的撤退,應該是要在隊伍能力可及之下,風、雨、雪、白天、黑夜無阻,不可以因為任何理由而耽擱。

第四條:絕對不要將患有高山症的病人單獨留下。
雖然高山症多數為輕症,但還是有可能在短時間症狀惡化,甚至死亡。所以把這些病人單獨留下是很危險的,例如:單獨留在營地休息,其他人員離開營地進行活動。這不但罔顧人命、不道德、且恐怕觸犯刑法上的遺棄罪。

適當的方法應該是,這些病人可以留在營地休息,但是要有隨隊醫護或是了解如何處理高山病的領隊或嚮導陪同,且這位陪同人員應該要和隊伍及山下留守人員保持通暢的通訊管道,並應定時回報病患情況。以便一旦病患情況變嚴重,可以及早緊急應變。


【結語】

高山病很常見,多數是輕症,兒童的高山病發生率稍微比成年人高一些,快速上升速度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量血氧飽和度,無法預測高山症。紅景天無法預防高山症,緩慢上升高度以及事先的高度適應才能預防高山症。

高山症的保命之道,熟記高山症的症狀,誠實面對症狀,不逞強,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嚴格依循高山病的黃金律,萬一忘記了就趕快下撤。

倘若發生嚴重高山病,受限於地形或氣候而真的沒辦法下撤,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將陸續在各高山山屋設置的攜帶型加壓袋(PAC)可來救急,目前在雪山三六九山莊及翠池山屋已經設置完成,有興趣者可參加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舉辦之PAC操作者訓練認證課程。多管齊下,才能一步步達成台灣高山病零死亡的目標。

資料來源:民報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