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石光挑擔古道



從汐止搭火車南下到竹北站,再轉乘新竹客運往關西班次,至聖母山站下車,在逆向車道一旁有左上水泥小路,便是通往聖母院。進入之後水泥路緩坡上來,就開始一連串陡上的階梯,爬了至少4-500階,階旁一幅又一幅的聖經故事浮雕畫,不知不覺中已來到聖母院。



聖母院正名為露德聖母朝聖地,山頂洞穴教堂內正在傳道頌德,教堂旁邊有個中式的涼亭為「聖母亭」,續從鑲崁紅十字圍牆過,



矮牆轉角處有向上緩坡水泥路,兩旁茶園景觀隨即出現眼前,空氣中輕飄茶葉特有的淡雅清香。山坡間也種植火龍果,一般的種植方式都是使用水泥柱加棚架以供其生長攀爬,通常要種一年以上才會開花結果,是耐旱忌溼的水果植物。



至茶園T形叉路,無指標,右下是老虎山另一步道口,取左往石光古道(面埔頂山)方向,這是一條茶農來往茶園的農路車道,原本的水泥路多已換成柏油瀝青鋪面,山坡間兩旁有竹林及相思樹,現在也是野牡丹花盛開的季節。



石光古道又稱老虎山步道,全長僅4公里而已,是昔日新竹地區石岡子與龍潭之間重要農產古道,距今已有將近200年歷史。從聖母院至茶園涼亭約1.4公里,約行程的三分之一,而石光古道是由茶園涼亭至石光國中,約2.6公里(標牌為2236公尺)。



茶園涼亭轉左直行約15分鐘到達觀景台,這一段是破損水泥小路,可能平常較少人走,已長出許多雜草。觀景台是一座二層木棧平台,若天候良好可俯瞰北二高、上南片、石光、下南片、鳳山溪等地風光,今大雨未歇,無景可賞。


 

離開觀景台開始進入古道幽徑,多仍保留原始的卵石步道或泥土路,一般遊客所青睞的路線多是從石光國中至觀景台原路去回,故此段路況極佳,也是此步道最經典的路段,沿途約百公尺有休憩座椅,編號是從石光國中那端起編的。



今天從聖母山走往石光國中,自觀景台之後都是下坡路,走來輕鬆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撐傘獨行,雨聲滴滴答答,樹上蟬鳴鳥叫,卵石路雨天溼滑,須小心行走。


石光古道見證了台灣的開拓,也是台灣早期歷史的小縮影,據載石光的舊地名為石岡子,古道早期功用以運輸為主,是人力肩挑農產至龍潭販售的捷徑,故名為「石光挑擔古道」。


且石光古道位於石光、東平二里交界處,曾經也是居住大、小東坑地區的莘莘學子至石光就學必須行走的路線呢!如今公路交通便利,現在的石光古道已無人力挑擔,亦無學子行走,轉為喜愛登山民眾的清幽路線最佳選擇。



自觀景台之後一路下坡,沿途樹種頗多有江某、溼地松、竹柏、九節目、青剛櫟、相思樹、烏柿、楠樹、馬告...等,約15分鐘至乾元宮叉路涼亭,此時雨勢驟大,進入亭內暫歇片刻。離開涼亭後,續走卵石路陡下坡。



看到長椅編號1,座椅上有「登山好健身 步步要小心」的提醒文字,石光古道之行也快結束了,回望走下來的卵石步道,記得我曾5年前來走過此步道,時間過得真快呀!(請參:新竹石光古道-老虎山步道)



位於石光國中這端出入口處新增了挑擔意象區,一旁還有一座豬舍,裡頭有兩隻小豬,是用稻草製作而成的,看起來有幾分神似。



出入口的巨石「石光挑擔古道」設於民國103年10月,過橋後有一座紅色磚瓦建築的三合院即羅厝古宅,
羅厝門上匾額「豫章堂」,是典型的客家式建築,至今維護十分良好,現仍有人居住。



六月驪歌聲聲催,催得鳳凰花落紅滿地,訴不盡的惆悵哀戚,雨勢未歇,撐傘走過石光國中大操場,結束今日行程。  105.6.11 雨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