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古坑樟湖山

  • bage
  • 11,568次點閱

DSC04027

2016/5/28

位在後棟仔山北方的樟湖山,有許多步道可到達。以我所知就有四、五、六號步道。但前兩者似乎是結合產業道路,只有六號步道是真正所謂的「步道」:就是車子不能走,只能透過步行的這種。因此在挑選上山的路徑時,六號步道自然就被我選中了。

將車子停在 149 與 149 甲交會的停車場,然後過了石橋山莊後,便見到「樟湖風景區」的大石與六號步道的水泥階梯。此階梯上行不久便是走產業道路,然後又接上木棧道。很快地,我們就發現六號步道已經有一陣子沒有人走過了,咸豐草快樂地在木棧道生長著。為免大家沾上太多鬼針,所以我在前儘量用登山杖將它們「打」倒。

DSC03963

石橋

樟湖六號步道入口

樟湖六號步道

步道在進入五個礐之前,植物佔滿了步道,得要鑽行才能過。進入五個礐,有指示往樟湖山的指標,然後在過了只看見一隻貓的小聚落後,迎面而來的是右上的木棧道,與直行的水泥路。我們在這兒猶豫了一下,然後我便選擇走木棧道而上。

五個礐

五個礐岔路

木棧道愈往上,雜草植物愈多,幾乎是要持續揮舞著登山杖才能看出腳底的棧道位置。這六號步道看起來是無人維護也無人走動了。大家在後頭慢慢走,但無情的蚊子大軍可沒這麼好心,立馬搞得後頭的人哎哎叫。行一段木棧道後,迎接我們的是一條柏油路…

DSC03970

在柏油路有指標往樟湖山 30 分。沿著柏油路走沒多久,步道又是右上切,一樣地雜草叢生,一樣地持續揮舞登山杖。然後又上了一段後,又看見了一條土路橫切過來…在這兒岳父總算說話了「要不然我們走土路,應該有路可以上山」。我說樟湖山的山頭應該就在上頭(GPS 顯示再上約 h100m 即到),wt 似乎說不想繞路,寧願直上,所以一馬當先就直闖雜草叢生的步道。

我想岳父的觀察是對的,因為上行不久後,我們就又再遇見了一條水泥產道。wt 這時候選擇了直接走水泥產道,而不是直上步道。據她的說法是,她看到接下來的步道路況更糟。

沿著這條頗陡產道上行,終點便是樟湖山頂的茶園。這兒展望非常地好,幾乎可以說是 360 度展望了。在產道終點看見西北方陡落處有一涼亭,這兒便是三角點所在地。由於這兒沒有明顯路徑可過去,所以只好非常抱歉地直接穿越茶園。

DSC04007m

樟湖山產道底展望

樟湖山頂茶園

樟湖山產道底展望

樟湖山約 h857m,三等二一一號。山頂涼亭望見西方及北方有超好視野,東方因為被一巨大水泥基座電塔給擋住,所以視野不若產道終點般好。南方則是樹擋住,僅能在竹縫間欣賞大尖山及後棟仔山茶園。剛剛我們捨棄不走的六號步道,最後攻頂段便是於南方直接接上涼亭處。當我們在山頂看著幾乎不像有路的「步道」,真慶幸剛剛是走產道上來的。

樟湖山頂展望

樟湖山頂展望

樟湖山頂展望

樟湖山三等二一一號

樟湖山頂展望

樟湖山 h857m

我想,地方政府在規劃所謂的步道時,應該要考量到當地居民作業習性。像如果道路有茶農在使用,那麼步道便借用這些道路即可。當經濟作用的道路不足以完整建構成登山休閒(以三角點為主)的道路,政府再補足其中不足處。

今日天氣良好,除了空氣通透度很讚之外,天空飄著許多高空雲,更是加強了照片的豐富度。我們下山時不再走所謂的「步道」,而是沿著產道下行。產道上除了可欣賞茶園風光之外,更有許多地方可拍大尖山的山容。我想,縱使產道遠了點,但是不用與雜草奮鬥,光這點就令人覺得值得了啊。

樟湖山頂展望

樟湖山頂展望大尖山

樟湖山頂展望

DSC04002

此產道可以下到五個礐聚落,就接回剛剛我們猶豫是要走水泥路還是木棧道的那個點。在五個礐依然只看見一隻貓,但這兒似乎仍有人在居住。不過他們可能都不走步道下往石橋,而是騎車走產道過來的吧!

回到石橋,這兒仍然是這麼地安靜,商店內依然賣著各式各樣的東西。我們取車原路回,至梅山先享用開了四十多年的豆花,然後依著老闆的建議,到 7-11 旁的」日日興」用餐。熾熱的夏天中午,還是要有冷氣開放的店才不會吃得滿頭大汗。

2016-06-03_05-59-32

2016-06-03_05-59-57

---

後記

在下山時,我詢間大家五個礐的「礐」是怎麼唸及什麼意思。大家看來都不是很清楚。後來 wt 說岳父去查了,有三個讀音,應該是石頭的意思。所以這兒應該以前有五顆大石嗎?為了更詳細確認,我再度查了資料。首先是在樟湖國中小的學校計劃中,看見它對礐的解釋:

五個礐由來自當時整條步道都種滿竹子,而在最上面的地方有五個浸泡竹子的大水槽而得名。

文章並在五個礐這個地方提供造紙的學習,所以可猜出礐其實與造紙有關。而在此篇文章中,也可以發現古坑鄉從前造紙是很盛行的。而從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中,礐這個字的三個讀音,「ㄏㄨˊ」代表的是石的意思。但藍染使用的菁礐,其音又是唸「ㄑㄩㄝˋ」。但不管如何,以中國字來說,礐字有石,代表應該是石頭製成的。後來找到古坑鄉樟湖社區再生計劃中這段文字:

四、【五個礐】第四鄰
石橋通往樟湖山的「五個礐」,古時該地有謝姓、廖姓二戶人家居此以造紙為生,而為了造紙便做了五個製造冥紙稱之為「礐仔」的水池,因此而得名。目前兩戶人家「青山依舊在,只是朱顏改」,自從造紙事業變成了夕陽工業後,便改以種經濟價值較高之茶葉為生,僅剩遺跡、殘骸可供憑弔。

原來這邊的造紙是製作祭祀用的金紙。由上面連結 PDF 內五個礐造紙遺址的照片可知,泡竹的水槽的確是石頭作的。

由一開始以為「五個大石」,與「五個泡竹的水槽」,兩者實在是差異相當大。所以,有任何不懂或覺得疑惑的地方,還是要深入研究才行啊!

---

了解五個礐地名的由來之後,更令我覺得當時沒在聚落稍微逛一下,尋找造紙遺跡真是小小的遺憾。我想,爬山前不僅僅是要查路線圖及航跡,現在可能連當地聚落的歷史也要稍微了解一下。不然,山行中往往就會錯過許多精彩的部份。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