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迷途終結站

  • 賴育民
  • 21,414次點閱

因為山岳地形的特質,大部份的迷路都發生在下山途中,少數是在山腰路上,上攀的途中則絕少發生。當你迷路時,請先想一想登山守則,千萬不要依賴直覺!

問題一:有一次在山上繞來繞去繞了好久才找到回程的路,請問這究竟是鬼打牆還是真的迷路了?
答覆:在山中找不到路或走錯路是屢見不鮮的,可能既不是鬼打牆也不是真的迷路,而是本來就沒有路、路基流失或被植被湮沒等因素,也可能是因為粗心而錯過了重要的路口。

兩年多之中,台大山社的兩位學長相繼因為山難而亡,帶給我們沈重的傷痛與不捨。我也漸次瞭解,墜崖事故誠然有部份只能歸咎天命的不可抗力因素,但是登山迷途,尤其是那些始終未能被找到,被山所吞噬的登山者,帶給親友的除了不癒的創痛,還有不解的困惑。

投入山林有極為嚴肅的深層動機,例如生命意義的追尋與自我的實現,嘗試去禁止愛山的人投入山林是不應該的,也做不到,但是至少有些方法可以減少這些不幸事件的發生。

(圖/123rf)
 

不可思議的迷途

由於等高線地圖、指北針、高度計、以及整合以上功能、可做精確三度空間定位的GPS等先進定位器材的普及化,「迷路」的發生似乎很不可思議,但是實際上卻層出不窮。

在登山過程中,有時也許必須自行闢路,或是走了一段冤枉路之後退回再找路,亦可能受阻於地形、植被、天氣或隊員因素,最終必須撤回。以上這些情形,只要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可以決定該往哪邊走,都不算是迷路。

迷路的核心特徵在於不知身在何處,以致於不能謀定後續的行動或做出錯誤的判斷。細分析之,主要的發生原因如下:

1. 沒有攜帶上述工具或沒有能力使用

某些登山隊伍中可能只有領隊、嚮導或部份資深隊員擁有設備及使用能力,其他隊員如果脫隊時,便可能陷入迷途的困境。定位技能並非一蹴可幾,也不是每種型態的登山者都要具備,隊伍的組成中有新手時,領隊和嚮導員等人應負責設計行進規則,如按時或在重要路口集結點名,以避免或儘早察覺有人脫隊,並於行前給予參加者適當之訓練,包含路線介紹、重要參考點,以及叉路、脫隊之處置方式等。如果是不具上述裝備及使用能力的人,而進行獨登深山,那便是暴虎馮河的玩命行為。

2.裝備故障、遺失或使用者失能

獨登者如果因為外傷昏迷、失溫或高山症等原因不能使用工具及做判斷或對外求援,那麼再怎麼老練的登山家也不能倖免於難,這是筆者不贊成獨自登山的主因。附帶一提,近二十年高度發展的行動電話,其實是一種高度依賴密集基地台的短距通訊裝置,在都會區功能強大,但在深山中無論是通訊或定位都很不可靠,救命的機會不多,傳統的無線電對講機或衛星電話在山上還有用些。

 

自行闢路風險高

光復後,台灣登山運動的先驅者、百岳選定者--林文安前輩,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在他那個時代,他都是最優秀的登山家,我們現在登百岳的路線很多是他走出來的。

林文安本人是中雪山的首登者,但是民國64年,他為了幫原本路線不佳的中雪山尋一條較好走的路線,下到大雪山230林道,沒想到多次往下走都受阻於地圖上並不明顯的斷岩地形而被迫回到高處,反覆受挫,原本預計當日下山,結果苦鬥三天不能得脫,加上連日陰雨及中雪山的高密箭竹,前輩因為過度勞累而失溫死亡,也有一說是因心臟衰竭。總之,偉大的登山家以身示教,告訴我們要尋新路下山有多麼困難!

問題二:發現自已可能迷路,該怎麼辦?
答覆:承認或發現自己迷路並不容易,所以當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迷路時,就必須當作已經迷路來處理。

在初步的呼叫隊友及定位嘗試失敗之後,發現自己已經陷入迷路狀況,此時應該依筆者的建議做後續動作:

1.留在最初發現自己迷路的地方,並盡可能自我標示

這是最簡單的,筆者衷心的建議,卻違反直覺。十個迷路者有九個因為嘗試脫困而越陷越深。一個合格的登山隊伍,最慢半天應該發現有隊員走失,迷路者如果早期自覺,應該離正路不會太遠,隊友的反應加上往回走或求援,以及搜尋的時間,最多三天應該可以找到迷失者。而這樣長的等候即使不吃不喝我們也還活著。當然如果天氣不佳,所處地形暴露或有危險性,應該在可及範圍內尋找較安全地點做緊急避難。

至於自我標示的方法,如吹哨子、敲鍋子、燃火升煙、反光鏡、綁路標等,很多參考書籍都有介紹緊急避難和自我標示的技能,人在急難時自然會湧現許多求生創意。

2.嘗試找回正路或對外通聯

只有獨自登山,或是全隊一起迷路,而且在山下沒有適當可做反應的留守人才需要做這個第二步的動作。如前所述,這樣的情形不應該發生。一定是獨登的人或隊伍有前述的結構性問題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可能會因嘗試找路而擴大,但是因為外援會超過七十二小時才到達,也許迷失者沒有辦法撐那麼久,所以還是要行動。

行動的原則如下:往回走,雖然違反直覺──因為有人煙之處是在下方,爬回高處離家越遠,而且迷失者大多又累又怕,爬回高處可能會耗盡體力。但是找不到原本的路時,高處有以下的好處:台灣大部份的山岳,在稜線附近或多或少有些路跡,斷落的地形也相對少,有時可賴以脫困。

即使沒有路或爬不到稜線,在高處我們的自我標示比較容易被來自空中的搜救者發現,行動電話或其他通訊的成功率也會增加。其他注意事項包括:裝備千萬不可丟棄,這也是違反直覺──迷路者急欲脫困,睡袋、糧食、帳棚等重裝備變成沈重負擔。但是卸了這些裝備,下一步可能就是在寒夜降臨時失溫凍死。另外,如果迷失者超過一人,除非有人因傷病而無法行動,否則千萬不可分開,集體行動獲救的機會大很多。

3.沿溪下行不一定能脫困

往下走,聽水聲走到溪邊──這是探索頻道「荒野求生秘技」教的,最直覺,卻是最危險的行動。

很多登山者其實沒有注意到,不管我們登的山有多冷門,路況差到只有幾個舊砍痕,我們絕大部份的行程其實都還是走在路上,只要是路,它都經過先行者的嘗試、整理與演化,巧妙的避開了一些難以克服的地形地物,經過有水的小澗等,只是我們不知道。除非是常做探勘的登山者,很難體會真正沒有路的山野充滿了可怕、不能越過的險阻。奇萊東稜的箭竹隧道誠然累人,但是請看兩側那黑壓壓,不知盡頭何處的竹海,想像有人困在其中該怎麼辦?中央尖溪的溯行要手腳並用也累人,但是請看溪兩旁的岩壁,想像有人千辛萬苦下到溪邊,卻被困在岩壁的上方,該如何脫困?台灣的高山溪谷不適合下溯,筆者也曾多次提及。就像世界的每個角落演化出不同的風土種族,台灣的山有她獨特的性情,我們只能順著她的法度。那些被山所吞噬的登山者,我知道他們臨終前的的恐懼。但這最直覺的行動,是千萬要避免的。

(圖/123rf)
 

最簡單的道理往往最重要

本文每一句老生常談的平淡法則,背後都有許多令人嘆惋的山難故事。蘇文政醫師與林克孝學長兩位典範的逝去也是以身示教,筆者為台灣山岳寫作十多年,苦口婆心,不憚其煩,希望能為登山安全盡一點心力,但是如今匍伏在山難的巨大陰影下,筆者願意承認自己的怯懦。無論是勇敢的、浪漫的、好奇的還是探索的靈魂,都必須依附血肉之軀才能存在。

願山友多珍重,謹以此文做為對山友最大的祝福。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


  • James Hu的頭像 James Hu

    這些幾乎都是拿生命換來的求生技巧,要好好研讀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