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台灣秘境溫泉》-星空下的泡湯體驗:復興溫泉

※本文摘錄「台灣秘境溫泉

「復興」是南橫沿線上位在荖濃溪與支流拉克斯溪交匯處的一個布農族部落,而泉量豐沛的復興溫泉就隱身在這條溪的上游。通常前往復興溫泉會自復興部落先沿一條需四輪傳動車才能進入的產業道路開到烏斯基戶吊橋附近停妥,接著才開始步行。

「烏斯基戶」吊橋名字很別致,就是有些拗口,讓人不禁好奇這名字的來歷。翻閱資料,原來拉克斯溪從匯流口到溫泉可劃分成四個區域,每個區域各有其傳統布農語稱呼。靠近匯流口吊橋附近一帶稱為「wusgihu」(原義不明),所以這座吊橋才稱做「wusgihu吊橋」(烏斯基戶吊橋)。

再往上的區域屬於峽谷地形,稱做「Mahadawn」,意思是這一段的地形險峻陡峭,河流像在長溝中流動。的確,從吊橋往上溯行一小段就進入峽谷。這兒最窄的一段,兩岸夾壁竟然只相隔約三米,將拉克斯溪侷束成溝。這裏的岩層堅硬異常,屢次的大水皆未能將其沖毀。在1998年秋天颱風季節,拉克斯溪曾發生大水衝走3位遊客的不幸意外,來這邊溯溪,一定要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盡量挑選十月至四月間的乾季會比較安全,否則在這種地形裏遇上洪峰,真是不知該往哪兒逃。

拉克斯溪溪流呈現怪異的黃藍色調


繼續往上走,狹窄的溪谷到處可見大量的砂石堆積。近年來左近山區都有大量的山崩,只要豪雨降下,這些坍落的土石就會隨著溪水向下游搬移,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河階。原本許多地形起伏大,秀麗多變的小溪谷這幾年都被填成一片片平坦的礫石灘。雖然一般而言平坦的階面走來舒適,不過,拉克斯溪重新下切的速度實在太快了,這些河階的落差都很大,加上又必須經常橫渡溪水,攀上爬下的,大幅拖慢行進的速度。

過了峽谷區, 眼前景觀豁然開朗, 是一個寬闊的小型盆地, 這裏即為「Masusilu」,「silu」是指「月桃」,因為這一帶盛產月桃,故以此命名。過了這處較為寬廣的谷地,地勢又急速收攏。這裏沿溪出露的岩層主要都是屬於中新世的廬山層,大都為硬頁岩、板岩及硬砂岩。仔細觀察還可以見到許多有趣的地質小構造,比如說鑲在岩層間富含鐵質的棕色結核以及由硬頁岩碎裂成小尖礫的「鉛筆狀構造」等等。

拉克斯溪沿途風景都很入人眼,緩步而行,欣賞大自然也是件樂事。你會發現這條拉克斯溪的溪床竟是黃綠色的,不同一般佈滿灰色大石或是紅棕鐵銹的溪澗。這黃綠色物質主要是由一股支流所匯進來的,因為交匯口之上的拉克斯溪就恢復一般的模樣。自己沒特別去探討,也不知道這是生物性還是物理化學的因素所造成。若有人有閒有興趣,不妨沿著這股支流上溯瞧瞧,也許就能發現這神奇現象的真正成因與來源。

經過高瀑,繞過最後一道水灣後,溪谷再度變得寬闊,可以見到遠處的山峰像是展開雙臂迎接旅人,而復興溫泉便也到了!經過將近四小時的跋涉, 第一個溫泉池總算是出現。這一區稱做「walakus」,「lakus」就是樟樹, 這附近及上游地區昔日生長許多樟樹林,故以此命名,而這條拉克斯溪(Lakus)也因為這些樟木林而得名。

1. 營地旁還有幾池沉澱出大量氧化鐵的血紅色池子
2. 溫泉邊所長出的樹枝狀石灰華
3. 溫泉壁
4. 引流築一池不摻雜冷涼溪水的原湯

清末民初,臺灣是世界主要的樟腦產區之一,陳石齋曾提及:「外山之樟盡矣,涉番境伐番木,約饋以羊、豕、紅布之屬。腦丁亡賴,往往食言,腦成而逸。…」不肖的漢人取得樟木後卻沒有履行當初的約定回饋原住民。不知道這樣的往事曾不曾也發生在這裏呢?

我在溫泉池卸下沉重的背包,繼續再往上游搜尋,看看是否有沒混到溪水的溫泉露頭。果然!岩壁上就有高達九十度的溫泉原湯流出。底下還有不少的碳酸鈣礦物質沉澱。而最高溫度的露頭上游約五十公尺處,其實也還有幾處溫泉露頭,而且已經有人修築好湯池。這邊的溫泉雖與下游的相距不遠,可水質的差異卻極大,而且富含鐵質,不僅池底,連附近的岩石全被染成了紅棕色。溫泉的成因是極其複雜的,相信還要投入更多的心力研究,才能逐一突破一個個的迷團。

復興溫泉五彩溫泉壁。從這湧出的熱水溫度可高達攝氏90度以上


吃過豐盛的烤醃肉晚餐,我選了一個溫度剛好的池子來泡湯。滿天星星閃耀下,耳邊充盈的是拉克斯溪小澗層疊而下的淙淙水聲,這裏真是個超享受的泡湯環境!在寬廣的個人池裏,我享受著妥適滑潤的溫泉熨暖肌膚,心情整個放鬆。雖然昏昏欲睡,眼睛快張不開了,卻怎麼也不想起身進帳篷!

復興溫泉
位置:高雄市桃源區復興村
TW67 X:233082 Y:268225
抵達難易度:中
型態:未開發溫泉區
泉質:鹼性碳酸氫鈉泉
pH值:8.9
溫度:攝氏90度


相關文章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台灣秘境溫泉

 作者:陳柏淳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26日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