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舒適的懷舊氣息:出磺坑古道.十份崠茶亭

  • 夏玄
  • 10,696次點閱

故鄉苗栗的「出磺坑古道」(註一),省中高三的那年(1981年)曾經有個「男孩們的聚會」,就是與同窗共同經歷這條古道。距今卅有四,追憶起青澀而懵懂的十七八,當時只是爬個郊山(H-460m),這個高度居然讓我爬到快斷氣,我的那些同學,各各英姿煥發,只有我虛累累(囧)。

一直有重走古道的打算,很固執的認為,那是來自故鄉溫暖的呼喚,特別有紀念意義的事;至於順訪十份崠茶亭,那又是另一個驚喜,莫名其妙的找到,便規劃進行程中併行,我想...青春被時間徹底偷走的同時,終究還留一點智慧和經驗給我(咧嘴傻笑)。

這天,是颱風「蓮花」飄忽轉向的周間日,苗栗大湖的天空,不算是湛藍的,午後的山間也沒有鳥語花香,旅程經歷的一切美好,實在感恩。

照片 060.jpg
法雲寺。
 

行前,查找過新竹客運有公車到達出磺坑。搭車的便利性也很好,由苗栗火車站出發,每日有數十個班次,只要時間銜接得恰好,去大湖的交通不是問題。

因為有點小私事可以在上班時間的苗栗順便洽辦,想的就是「一兼二顧」;早市確定是趕不上了,不然挺想先去逛逛的(一兼百面顧),太想念客家粽和客家扁食,離鄉遊子近鄉總是嘴饞比情卻多些(嘻)。

在往洽辦私事的路上,行經這中山路台糧局倉庫旁的廢舍,不知此屋有沒有故事?一簾幽夢懸滿屋窗,滿屋嗆綠包裹到誇張,我不知該以廢墟待之還是「綠建築」呢?可以確定的是,大門緊鎖,庭院深深。

照片 005.jpg

10:09 回到車站準備搭車,新竹客運準時發車,我預備先搭往大湖。

照片 012.jpg

 

----大湖-十份崠茶亭---- 

甫下車,同行友人就幫找到「宏輪」機車行(租機車資訊),這是網路找來的,老闆人好溝通,幫忙交通與旅遊部分的資訊提供,順利的從台3縣上由竹篙屋便轉入苗60鄉道...

map-A.JPG
十份崠茶亭及週邊要圖。
 

苗60鄉道(也稱「挑夫古道」),是以前苗栗大湖與三義之間挑材運貨所走之路,先民們從銅鑼越過雞隆山,經十份崠進入南湖(大湖鄉的一個地名)地區(註二)。

目前的鄉道,道路既小且坡很陡,騎車在狹窄的山路上,都需格外小心並慢行,尤其經過的幾次轉彎都有死角,險對向的車也付出注意,才能化險為夷。

11:54車行遇一個複雜多路標的十字路口,茶亭剛好位於轉角,我們也是驀然回首,才發現茶亭就在轉角處,這裡是出關古道和十分崠古道相交之處(註三),海拔約800公尺的山腰上,山景優美,雲海繚繞,感覺彷彿登頂,又發現茶亭,是最充實幸福的第一幕!

照片 013.jpg
遇一個複雜多路標的十字路口...
 
照片 014.jpg
苗60縣道上的十份崠茶亭(註四),有舒適的懷舊氣息。 
 

昔日往來在古道上,喝此奉茶,暑氣盡消,小坐片刻,再打起精神趕路,這亭充滿溫暖和人文情懷,要以茶亭為古蹟者,也是全台唯一了吧。

照片 029.jpg
整座茶亭石材是由一塊巨岩劈開而成,具紋路色澤同系之美。
 
照片 031.jpg
屋脊的正面和背面兩端都有魑龍紋飾,正面貼有彩繪瓷磚。
 

登上瞭望台,見底下路旁果樹結實累累,原來是茶科的果實。

照片 035-大果油茶.jpg
研判是種植的吧?旁還有種柿子樹哩,那茶樹就很可能是栽種來榨苦茶油的了。
 
照片 041.jpg
接著,從地上拾起的墬果~長醬。
 

其實,大果油茶是早期引進的造林樹種,由於後來種植其它經濟作物,而遞減種植此種茶樹,儘管如此,它是台灣的珍寶(苦茶油在市場上始終是供不應求的好商品,尤以劣油混充市面之後為最)。  

 

----出磺坑古道-法雲寺古道---- 

行程安排的不多,但也不閒散,離開十分崠茶亭,接著回大湖還完機車後,就從大湖搭車往出磺坑,走出磺坑古道-法雲寺。

午後的13:24,因颱風蓮花滯留台灣海峽,受其外圍環流影響,礦區這裡間歇性的陣風,還是能感受得到;雨時有時歇,尚不明顯,一旦走這條古道遇到壞天氣(強降雨)的機率算低;至於古道的難度,除非路跡坍方到無法通行之外,一般研判是不難的;時間方面也允許(單趟約1H),於是就啟行往後龍溪南岸的出磺坑開礦村(出磺坑社區)進發。

剛客運車走過的路是台6線,一來一回的走第二趟,我發現周遭的景觀真的有改變了。

重要的一樣特徵卻不見了,就是路旁的樟樹都沒有了,我依稀記得,早期這條路不叫「台6線」(後龍-汶水吧),公路的兩旁都植樟木,「打鹿橋」一帶也有煉樟腦油的工廠,因此樟香四溢,非常獨特的味道也消失了;還有,橫跨後龍溪南北岸的紅色鋼纜吊橋,似乎已經是條危橋,目前橋頭入口處是封閉的,要行走法雲寺古道,改行經水泥橋往社區。

照片 043.jpg
出磺坑老吊橋和橋頭勒石。
 

出磺坑,是貓狸(苗栗縣的舊稱)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先民在這裡取油煮食和點燈,說明早在清領的時期,便已發現石油。

石油,在當時的台灣不是什麼戰略物資(註五),有居民挖井3公尺,採油販售供點燈使用,卻也因而致富。一般文獻記載,由官方介入,就是基於油源所帶來的財富而造成的爭奪和殺戮。於1878年,由清國請美國專家,並以現代化鑽機鑽鑿的油井正式出現,這個山區鑽油的故事,還曾經以「源」一片(1980年)詮釋過,是部老片,筆者有幸看過,片中情節不多詳述,有興趣者可自取而服用之。

出磺坑第一號古油井:台灣的第一口油井就是在這挖掘的,不過隨著能源結構的轉變,出磺坑慢慢的沒落與沉靜...

照片 044.jpg
13:32 第一口古油井。
 

乙末後,日本建設台灣,也開採各種礦產。於日人治台的初期,展開正式且有計劃的開採石油,1921-1942年「日本石油會社」積極在此地開採石油,隨後原油的產量越來越少;國府來台後,續挖深井鑽探,但此地的油源於1964年時已告枯竭,已經挖不到原油了,只得到較多的天然氣。天然氣卻還持續的照顧著苗栗的居民,我自小就受惠(註六)。

見到「台灣油礦陳列館」的紅底銀字,是先叔父一生的職場(任職打井工人)。

照片 045-出磺坑纜車道.jpg
出磺坑纜車道。
 
照片 046.jpg
前有醒目的消防栓,「正德」公司,不是老東西,但造型獨特。
 

社區有許多的角落與老宿舍,值得慢慢的發掘蘊藏著的很多趣味。

在社區內的出磺坑古道登山口看了導覽圖後,從出磺坑古道(陸軍步道)入山,這樣走,和我34年前走的方向恰好是相反。

產道接上幽隱曲折的舊石階路...

13:55 後龍溪峽谷(牛鬥狹谷)。兩側為高山峭壁,中間有後龍溪大吊橋及水泥橋橫臥其上。

照片 047.jpg

一直想有「小太魯閣」之稱的牛鬥口峽口,以前沒人這麼稱呼,原來是指八角峽山脈和關刀山山脈矗立的高聳對立的山谷,又在岸際公路通行的道路鑿有隧道岩洞,形勢峻峭雄偉的樣貌呀。

抵胡天宮前,就聽聞兩隻狗吠聲,我們從小徑走出見黑狗更是狂吠不已。由胡天宮,接續沿著產業道路再往上走,將會接上法雲寺古道的步道起點。

照片 048.jpg
法雲寺古道。
 

走入500公尺就抵達越嶺高點的觀景平台,但我們沒有停留賞景,續往東南行...下坡千餘階,直至看到一排流動廁所,見到綠瓦屋簷,登山行程結束,整整走了一個小時。

14:25 像問候老朋友似的來到了這段木造的長廊,屋頂長滿綠苔,內側燈火還有老式的礙子,真是親切。寺院區古木參天,恬靜清雅,為尋幽探勝者必訪聖地。

照片 049.jpg
抵達法雲寺區的長廊。
 
照片 051.jpg
法雲寺正殿的後巷中,保留了建廟時的石柱珠(註七)。
 

原名「苗栗大湖觀音山法雲禪寺」,屬日本曹洞宗在台的曹洞宗開山道場。該寺原非覺力法師(1881-1933)所建,而是妙果法師(1884-1963)於1912年起創建,次年建成後迎覺力任首任住持。歷經第二及第三次的改建大殿(註八)。

照片 054.jpg
歇山重簷式的大殿,莊嚴宏偉,搭配綠色琉璃瓦、紅柱,更有宮殿的氛圍。
 
照片 058.jpg
正殿前平台,可眺大湖一隅。
 

14:40 大湖開闢紀念塔,因為於大湖鄉觀音山,碑柱上刻有「觀音山」字樣;

照片 061.jpg
 
照片 062.jpg
  
照片 063.jpg
而碑文的「大正」被改成不同字體的「民國」,就太賊(偷)了。
 
照片 066.jpg
午後15點經過吊橋,步向汶水搭車回苗栗車站。

 

----賦歸----

搭車前,我們買了清香餅店的肚臍餅(苗客俗稱:「綠豆椪」),接著由老闆娘介紹鄰近的一家客家菜,點了「酸到像把口腔洗乾淨」的薑絲大腸佐炒粄條晚餐,我覺得口味恰好,是家鄉才吃得到的親切口感。

20點進家門,開電視:「蓮花颱風前腳走,「昌鴻」接力而來,...」 回首向來蕭瑟處,接下來的幾天,台北也無風雨也無晴居多。  

 

註釋: 

註一: 必也正名乎,「出『磺』坑」(同客語發音「出橫行」)是正確的地名。地名有其原始典故,即當時發現這個地方的地底下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只知「硫磺」而不知「石油」為何物,故名之「硫磺油」,將石油誤植為硫磺,一度將後龍溪南岸的整個山區 (開礦村) 通稱為「硫磺窟」;而改叫「出磺坑」是較後來的事了。至於出「礦」坑,絕對是另一個現代文明的誤會。

註二: 由三義鄉雙連潭天后宮啟程,路經三義鄉客家書院、春田窯後,至銅鑼鄉新隆村鹿湖,沿新雞隆溪,經九份越過十分崠,走南湖坑,過草崠,可以到竹高屋至大湖,古稱「挑夫古道」或稱為「十份崠古道」。

註三: 「出關古道」,早期是苗栗縣公館鄉、大湖鄉、三義鄉與銅鑼鄉之間的聯絡道路。古道為一南北縱向曲折的山徑,起點為公館鄉的出磺坑,終點為三義鄉的關刀山。出關古道分為東西段,以130縣道的聖衡宮(沿出官股道往南,與苗60鄉道平行的一條縣道)作區分,東段的出關古道,由十份崠至聖衡宮約4.5K,至茶亭可經「十份崠古道」往大湖與銅鑼或三義地區,;西段稱「聖關段」,由聖衡宮至西南方向道關刀山,約3K。

註四: 十份崠茶亭位於新雞籠(苗栗縣銅鑼鄉)地區;茶亭建物為單間式建築,三面牆壁厚重堅固皆由石塊砌成,屋脊雕飾講究,前屋頂有幾片彩色磁磚貼於脊,古物鮮艷美麗;屋脊施作灰瓦,兩側屋簷施以紅瓦;內部設施有灶口、石桌、石板凳,目前有些材料(膠管)置於地上,恐怕是施工的需要。 據資料顯示:此亭建於日本時代大正12年(1923年),由居住附近墾民劉來旺募建,聘請名匠廖阿榮施工,整座茶亭石材是由一塊巨岩劈開而成,故紋路色澤同一系列。茶亭古蹟於2001年,由苗栗縣列「縣定古蹟」。

註五: 戰略物資概念,始見於20世紀30年代。至此而後,由軍事方面,再到基於國民經濟的總體需要,越發地依賴石油這項原物料了。

註六: 苗栗除了出磺坑以外,苗栗頭屋扒仔崗(客語發音同「芭樂」崗)煉油廠,還有礦場已廢棄的錦水(苗客稱「滾水」)煉油廠都曾經是採油煉油的大鎮。這些油礦場,提供了我的祖父和叔父的就業機會;在油礦區(出磺坑)工作的叔父,曾說這裡是全世界仍持續維持生產中的古老礦區之一,但也經歷幾十年的開採了,目前進入生產末期,所產出的天然氣品質仍在精進(如脫水份的技術等)。他的一生都在礦場工作,也死於相關的職業病;先祖父任職於錦水煉油廠,因為有日本學制「高等科」(約等於初中)的學歷,以其認真細心的工作態度,在國府來台後仍能任主任一職。另外,我的記得老家大灶燒過很短一陣子的材薪後,小時家裡就有天然氣管線配置到府,所以從小沒見過桶裝瓦斯,就改成管線直接拉進廚房的天然氣了喲。

註七: 古時建廟材料以木材為主,「木柱」易腐爛,所以底端用以墊襯托住木柱用,有「裝飾」、「防潮」、在匠師的「匠心獨運」下,還有「補短」的功能,目前也有流傳在廟宇建築中,經常見到。

註八: 1960年代,由第二代住持改建為單簷歇山日式建築,並安奉大玉佛一尊。今日的法雲寺,由第三代住持改建於90年代。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