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在山區救援裡,存活的關鍵是時間,而不是誰來救!

  • 王士豪
  • 12,411次點閱

在山區救援裡,存活的關鍵是時間,而不是誰來救!

※ 版權聲明:本文章著作權在王士豪,供公益使用,在非營利之前提下,供公眾自由轉載及閱讀。請尊重著作權,轉載時務必全文轉載,務必保留作者、作者聯絡方式及本版權聲明。請不要節錄,如果要節錄引用部分內容請務必標示出處王士豪醫師並保留作者聯絡方式。感謝再感謝!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先生於登山途中墬崖辭世,不但是震驚金融界,在登山界也是同聲惋惜。克孝前輩是台大登山社的前輩,數十年悠游山林,以一片赤子之心,勇於探索未知,用浪漫執著的情懷,願意走難走的路,發現隱藏山林中的真善美。相信是相同的情懷使然,讓克孝前輩在金融界,同樣有令人驚嘆的傑出表現。

依照媒體報導,同行的原住民山青表示。克孝前輩墬落坡度陡峭的山坡,大腿骨折,意識不清,失去生命跡象。山青原本想徒手搬運,但因地形陡峭,無法成功。於是山青想用手機對外求援,無奈沒有訊號。所以只好先用GPS定位後,快馬加鞭徒步對外求援。而耗時12小時才抵達派出所,此時已經是8/10晚間。而隨後,空中救援與地面救援立即啟動,經過各界的努力,抵達現場是8/12日中午。

然而,如果在相同的地點,出現一個大腿骨折,尚有生命跡象,無法行走但急需儘快脫困就醫的病患;或是出現一個高海拔腦水腫已經意識昏迷的病患。他們有沒有辦法被活著救出來呢?

(圖/123rf)

 

筆者(王士豪等人)曾針對玉山國家公園自1985年至2007年底的山區救援事件進行分析,撰寫論文並於2009年獲得國際頂尖山岳醫學期刊High Altitude Medicine & Biology (高海拔醫學與生理學)接受刊登。在這22年間,玉山國家公園園區內共有186次山區救援事件,當中的128次醫療相關救援事件裡62%有外傷病患、41%有內科病患、33%有高山病病患。186次的山區救援事件共啟動了99次的地面救援,14次的直昇機救援及38次的地面與直昇機聯合救援。186次的山區救援事件共有330名遊客被救出,包含240名遊客生還、66名遊客罹難以及24名遊客生死未卜或失蹤。

更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外傷佔多數醫療相關救援事件。而外傷與較少人造訪但難度較高的偏遠步道顯著相關。與外傷相關的山區救援事件,更與死亡有顯著相關!在救援方式部分,同時啟動地面及直昇機救援之醫療相關救援行動則能增加存活率。

我們可以想見,外傷的發生,往往可以在短時間讓原本身強體壯的登山客失去自救的能力,導致後續可能的死亡。試想,一旦登山客在偏遠山區步道,嚴重腳扭傷或小腿骨折而不良於行,便可能需要啟動山區救援。一旦救援無法及時趕到,隨之而來的失溫便可能會奪去病患寶貴的生命!

所以存活的關鍵,也許不是誰來救?也許不是怎麼救?但肯定的是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時間!

(圖/123rf)

 

眾所周知的是飛機在空中冒煙失火時,需要儘快降落疏散乘客一樣;在野外地區,一旦出現危急的病患,用最快的速度,將病患在還活著狀況下脫困就醫是最重要的指導原則。然而在偏遠地區要達成這個目標談何容易?

首先,病患或其夥伴要知道需要求援,如果病患或其夥伴誤判情勢而沒有求援,當然不會有隨後的救援。其次,求援立刻會面臨到的難題是通訊,台灣許多偏遠山區通訊不佳,而大多數的登山隊伍也不會攜帶衛星電話,一旦無法對外通訊,病患便註定要延遲脫困,隨後隊伍註定要分為兩隊,留守隊與求援隊。即便通訊良好,直升機也未必可以出動,因為直升機救援受到相當多的限制,天候、日夜或地形的阻隔。都可能讓直昇機救援無法順利進行。一旦直升機不能飛,就只能仰賴地面救援,目前地面救援分為民間與內政部消防署特搜隊或各縣市消防局所屬分隊。然而,民間的搜救隊與消防隊的搜隊隊各擅勝場,一個跑的快,一個救護做的好。以上種種,環環相扣,分工合作的箇中奧妙,往往扮演了病患生死與否的關鍵!

(圖/123rf)

 

如何解決呢?

首先,山區救援事件或山難事件最佳防治之道是民眾教育。危邦不入或是做好萬全準備再入險境,並且要讓民眾了解,什麼病況、什麼傷害應該要對外求救、啟動救援。我們要積極的建立應該要及時求援的病患他們求援的動機!

再來,通訊死角可以用衛星電話來解決,然而,因為台灣衛星電話市場太小,以致於話機與通話費均價格不斐,而讓登山界都知道的衛星電話卻少有人真的有能力使用到。在此,筆者誠摯的希望,應由政府購買或租用足量的衛星電話,開放給登山民眾租用,並給予通話費優惠,這樣子才能讓通訊無死角,也才能讓病患的呼救聲能有效且及時的傳出去!

第三,各種救援隊伍應更靈活的分工合作我們一定要正視一個事實:一般而言,原住民山青、職業的登山嚮導或志工性質的常年山難搜救團體真的比一般平地人或是消防隊員還會爬山;宜蘭南澳的泰雅族山青比南投信義的布農族山青等熟悉南澳;而南投信義的布農族山青比宜蘭南澳的泰雅族山青熟悉玉山。而登山能力,直接展現出來的就是登山速度,這決定了一旦當病患需仰賴地面救援時,病患等待救援的時間以及他存活下來的機會!因此,在偏遠地區的搜救,我們必須訓練原本就熟悉當地的原住民或職業嚮導,給予基礎的救護訓練,來擔任山區地面救援行動中第一梯隊的搜索隊。至於,大多為平地人組成但嫻熟救護技術的的消防隊則擔任山區地面救援行動中第二梯隊的救護隊。一旦接到指令,兩隊同時出發,搜索隊先抵達病患位置做基本處置後把病患送出,並將位置告知救護隊,並於中途會合。會合後救護隊便可以再進一步進行救護及盡速將病患撤出。如此,搜索隊與救護隊分工且合作,才是一個功能完備的搜救隊。

打個比方,如果說森林裡有一頭小熊迷途受傷,小熊要先發出求救聲音,接著也許是鴿子飛去勘查,然後再通知母熊去背負照顧。我們不可能訓練母熊會飛,也不用期待鴿子會背負或照顧。

很遺憾的在克孝前輩的墜落裡,即便我們已做到以上種種,大概也無法改變結果。因為如此的嚴重的傷害機轉與撞擊力道,在墜落的那一瞬間,結果便已決定。我們深切的期待政府、民間、登山民眾與登山安全教育團體拋棄成見,分工合作,重新檢視與重整山區救援體系與資源。縮短求援時間、縮短搜救及脫困時間,讓更多野外傷病的民眾能活著被救出。

天佑台灣!天佑所有樂山樂水的純真心靈!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