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保有野趣,才是好玩的步道

想像一下,在你眼前有兩條路,周邊風景大致類似,但一條是水泥花崗岩石階陡上,另一條綠草如茵緩坡迤邐,兩條都能到達目的地。你想走哪一條?


水泥的盡頭,野趣的起點

曾經聽過工程人員的觀點:「水泥的盡頭是文明的終點」,但在這個水泥已經過度蔓延的時代,自然野趣竟成為珍稀的奢侈品,需要用力尋找、甚至努力去搶救,才能留住不傷腳、也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的步道。

好幾年前我跟「週週爬郊山」的山友們特意蒐集、介紹大台北地區25條天然步道,出版成書竟然頗為搶手。這才發現原來很多山友們都有逃避硬鋪面的傾向,但是又常苦於泥土步道濕滑泥濘,因此總以為這是「哈姆雷特的難題」,是不得不為之惡。

過去十年間目睹了許多天然步道的消逝,真正像陽明山魚路古道那樣,花費長達十年時間認真考據,在水泥尚未發明的清朝、日治時期的古道工藝、進而逐步復舊的,反而變成特例。古道專家劉克襄亦曾為文感慨貓空僅存的砂岩古道面臨水泥工程的危機,比阿朗壹古道還嚴重。

位於臥龍街底的福州山,就在去年發生了類似的難題。早年這片山頭是一片公墓,市政府遷葬政策後改為福州山公園,種上綠樹、興建步道,成為附近居民運動的去處。雖然大多興建人為鋪面,但在鋪設水泥步道的盡頭,大抵還保有自然泥土的步道質感,甚且還能一路通達富陽公園與中埔山區。

然而泥土步道因為人為踩踏、下雨泥濘產生積水問題,故擬議在泥土路直接覆蓋水泥鋪面,後來在當地山友奔走,找到荒野保護協會、千里步道協會幫忙遊說里長民代、爭取附近中小學的了解與支持,進而在邀請專業景觀師規劃、帶領志工與社區居民一起嘗試用「手作步道」的方式,設置排水系統、以碎石墊高步道,再回填落葉、碎木屑返璞自然。

(圖/123rf)

 

將人為施作的擾動降到最低

當水泥工程的選項排除以後,解決泥濘問題的選項瞬間多元起來,公民的創意與動力也在問題與討論的過程中產生。

首先是環保生態團體會主張,自然界有其自身的邏輯,人類不應該做任何干擾。然而步道一旦積水泥濘,路人會繞路而行,反而擴展了步道周邊的破壞,因此為求慎重,初步確認改善方案後,即邀請自然步道協會的綠人們先至步道周邊進行植物群落調查,標定不可損害到的植物(例如這裡就發現理應生長在較高海拔、葉片密生金黃色絹毛的捲斗櫟)。並設置樣區紀錄擾動前、乃至追蹤擾動後一段時間植被恢復的狀況,作為日後追蹤監測乃至解說教育的基礎。

而在要進行施作前,由於福州山是公墓經遷葬改建而成的郊山公園,因此在志工們討論之下,決定結合傳統習俗與環境教育發展一套開工祈福儀式。先是由志工們自發帶來水果、邀集里長、議員、校長等在地代表參與,以傳統點香拜拜的儀式,結合了荒野戶外活動前與自然物產生敬虔連結的儀式,此次更有千里步道發起人之ㄧ的小野老師寫的敬山禱詞。當小野老師帶領全體一字一句地唸頌感恩大地之母,承諾將會小心翼翼以不傷害土地的方式施作,眾人的心也跟著肅穆沉靜,慎重在山林的所作所為。

至於施作設計本身,直接針對積水泥濘的問題根源下手,在步道由平緩轉為下滑的坡度之際,先在研判出水量大的地方設置集水井,接續以格柵式橫向截水溝先解決最大量的排水,接著以微地形的坡度變化分流洩水,在步道坡度較緩、下邊坡穩固時直接從路面排水,而在坡度較陡的段落,則沿著內側挖深邊溝、溝內埋石使水流消能,讓路面逕流水順著外高內低的方式流瀉,而碎石與泥土鋪面能涵養一定的水流補注到地下水層,讓問題以多元的方法分散解決,不會因為集中造成水量過大而釀災。

步道最低漥潮濕泥濘的段落,有附近居民在步道邊上善用逕流水種植了一排愛水的香蕉樹,該處由於長年潮溼積水,也成為蛙類甚至螢火蟲棲息之處,在此段落,既希望維持積水以利動植物生息、增添行走步道時的豐富體驗,又必須同時解決濕滑、不利人行的泥濘問題,最後幾番討論,決定將步道稍加彎繞,透過墊高透水步道讓步道保持乾爽,而控制坡度內傾使得動植物所棲之處保持自然積水,兩者各取所需。

善用現地的材料在其他的自然環境或許還比較容易想像,在這片高度整地、人造的林相間,現地材料如何廢物利用卻也成了有趣的創作過程,土地翻出的建築廢磚材、步道廢棄舊枕木,分別成為墊高步道的基底與區別邊溝與步道的界線。移除泥濘的表土後,覆以層層不同配比的級配,志工們層層細心夯實,好不容易鋪好的步徑,再用現地蒐集的落葉細枝鋪灑,使之看來與周邊自然景觀融合、而且與現地土壤拌攪,柔化碎石的硬度,使腳步可以輕盈。落葉使新完成的步道立即就像是一條荒野裡的步徑,與週遭景觀充分融合,而中間無泥濘之虞、路面較為平緩的區段,則覆蓋上環保局修剪、絞碎的木屑,柔軟透著木質的香味,當落英繽紛之時,煞是好看。而不久後,路緣的野花野草將蔓生回來,產生柔邊效果,僅存中間手作自然的步道小徑。

(圖/123rf)

 

配合天氣的節奏,七嘴八舌的調整

福州山步道的手作步道,從二月開始一直到三月完成的兩個月間,常遇綿綿春雨,必須臨時取消施作,但社區山友與參與的志工們也沒閑著,不僅隨時透過網路與信件熱切討論、分享步道最新訊息,甚至利用下雨天特意去察看排水設計是否發揮作用。天氣一放晴,志工們又再度聚集。

而手作步道最可愛的部分,就是參與志工們的熱情。即使因此腰酸背痛,還是樂此不疲、接近上癮。這次在福州山,資深志工郭大哥以廢棄的兩根長條木材釘上現地廢棄的枕木,成為可供兩人操作夯實路面的道具,而兩兩成組的跳動夯實動作,彷彿默契十足的雙人舞。

福州山手作步道的過程中,周邊的社區居民、山友、中小學師生也常常來現場觀看,忍不住出手參與這好玩的大地遊戲,或者送來水果與志工們分享,或是七嘴八舌解說施做前後的對比,一條步道不僅僅是個人散步行走的空間,更成了志工動手參與公共性事務的場域、一群公民展開多元對話的公共領域。

實際進行七個工作天完成的福州山櫻花手作步道,從事前的準備至工項完成,大約歷時半年的討論與溝通。就像走路的邏輯一樣,慢速而腳步堅定,一路走來,因為加入的想法越來越多,關於福州山更多豐富的故事,正要開始….而當你拜訪這裡時,請留心步道邊豐富的蕨類與姑婆芋,你可能會發現正在熟睡的翡翠樹蛙,因為牠們也同樣愛走這條友善的步道。

(圖/福州山步道,老王攝)

 

關於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有別於依賴機具的發包工程,透過志工合力以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並以符合環境及在地文史特色的工法,維護及修復步道。自2007年引進美國阿帕拉契步道志工概念後,便持續以公私協力的模式,舉辦步道工作假期、建立步道志工基地,積極推動公民長期且常態的參與手作步道。2011年起,更積極開展跨領域對話,除了結合企業與團體志工的參與,也與步道周邊社區伙伴合作,將在地生態旅遊融入步道志工活動,希望能兼顧社區綠色旅遊發展與步道沿線的環境守護。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