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專區】關於爬山的三兩事-給剛爬山的人#3

  • 鄧本民
  • 21,373次點閱

編按:以下內容摘自花蓮縣山岳協會鄧本民先生所彙整的文章,僅供登山健行新手們參考。

繼前兩週的「關於爬山的三兩事-給剛爬山的人#1,作者提到有關「上山前的準備」部分,包括「一、參加行前會議」、「二、體能訓練」、「三、成果驗收」,除此之外,上週在關於爬山的三兩事-給剛爬山的人#2」提到第四點在食物及衣服部分的「裝備選擇」,本週接著繼續講在登山有關住方面的裝備選擇。

(圖/123rf)

 

住方面-睡袋、睡墊介紹

睡眠不佳或不足常會嚴重影響第二天的體力,而體力不好時又會降低判斷能力及反應速度,進而造成登山安全問題,故如何獲得較佳的睡眠也是登山活動中重要的事。住方面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介紹,但剛爬的人,不建議自己出去或者是難度太高的路線,僅就睡墊與睡墊介紹。
 

1. 睡袋

由保溫原理可知保暖力係源自較厚之保溫絕緣層,故一定重量的睡袋其保暖力是取決於充填材料的膨脹力、隔間方式及睡袋形狀;而睡袋的表布及裡布則決定了睡眠的舒適程度

充填材料

睡袋的充填材料主要有羽毛、人造纖維及棉質...等數種,在國外常以「單位重量的膨脹體積」作為羽毛製品良寙的指標,其單位為「立方英吋/盎司」,例如650的羽毛製品。這種評價方式有個好處,就是買方根本不必去管什麼羽絨含量及品質,只要它能膨脹到那種程度就代表它有多少保暖力,所以它算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品質指標。

另人造纖維的保暖力次之,但具有抗潮溼及保養簡便的優點,人造纖維的種類繁多,其中以中空纖維及超細纖維較常用於高級睡袋。棉質睡袋具有價格便宜的優點,但僅適合在低山露營時使用。而間隔方式以W型及箱型的立體隔間甚至是雙隔間為佳。

收藏時,長期壓縮會降低充填材料的膨脹性,所以不管是那一種睡袋在儲存時應令其自由膨脹,這對於所有的保溫衣物亦相同。

睡袋形狀

睡袋除了長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造型,其形狀主要有「信封型」、「蛹型」及「人型」三種。我們說穿衣要合身而睡袋亦同,故以人型睡袋最符合保溫需求。但信封型睡袋有較大可活動或放物的空間,另外兩個相同的信封型睡袋還可以利用拉鏈結合成一個更大的睡袋,這也是它特有的應用方式。

溫度標示

而一般睡袋上標示會有舒適溫度及極限溫度,但是它僅在無風之晴朗乾躁氣候時適用,台灣高山環境通常多風潮溼,所以可能要將它打些折扣才好。選擇睡袋最重要的是看季節氣候及使用場合,台灣高山之溫度指標:元月份的平均溫為-3.3℃;七月份的平均溫度為7.5℃,全年無休的高山登山者需要準備兩個睡袋,即春、夏、秋三季用保暖力可達0℃的睡袋,及冬季雪地用保暖力可達-10℃的睡袋。

太冷太熱皆不宜

切記,太暖或太冷的睡袋是會讓人睡不著的。但有時天氣劇變非您所能預測。這時睡袋可能睡不暖或睡得太熱,此時必須採取一些應變措施。當不夠暖時,您可以先戴上帽子,然後將身上所有的衣物脫下(除了內衣褲外)或取保暖外套、備用衣物...等,將它們蓋在身上(即塞在睡袋與您的身體中間),如此可以得到體溫共濟及增加睡袋之保溫絕厚度的雙重效果。如此通常能增加睡袋之保暖力達4~5℃;若睡袋太暖時,通常第一步一樣是把身上所有的衣物脫下(除了排汗內衣褲外)放到旁邊去,如果還太熱那只好由睡袋的拉鏈來調節,通常雙頭拉鏈具有較好的調節效果,因為它能令睡袋的下部開啟使腳部通風透氣,而上半身卻仍有適度的保暖,這樣比較不易半夜著涼。

相關文章:睡袋收納的方法

(圖/123rf)

 

2. 睡墊

如前所述,保暖力取決於材料所能造成的絕緣層厚度,由於身體的重量會壓扁睡袋的底層,大大的減少了絕緣厚度,這時候最好有睡墊來補救。否則您的背部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冷流由地下竄入您的體內,這時鐵定睡不好。若依材質來分,常見的睡墊有錫箔睡墊、泡棉睡墊及充氣睡墊三種,若依長度來分則有全身及2/3半身兩種。

錫箔睡墊既薄且輕適用於夏山,使用時光面朝上以利熱反射;泡棉睡墊及充氣睡墊可以依其厚度適用於各種天候。一般而言充氣睡墊不但睡起來較舒服,且在摺疊攜帶上也比較方便,但會較重一點,以致又有2/3半身用充氣睡墊減輕重量,整體比較買個泡棉睡墊或充氣睡墊會比較好,而國外的產品又比國內的品質好又輕很多。

 

原文出處:花蓮縣山岳協會

 

系列文章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