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因為高山病,上山容易、下山難

  • 王士豪
  • 31,140次點閱

※ 版權聲明:本文章著作權在王士豪,供公益使用,在非營利之前提下,供公眾自由轉載及閱讀。請尊重著作權,轉載時務必全文轉載,務必保留作者、作者聯絡方式及本版權聲明。請不要節錄,如果要節錄引用部分內容請務必標示出處王士豪醫師並保留作者聯絡方式。感謝再感謝!


第一部分:

英國醫學期刊(BMJ)在2008年針對聖母峰自1921年至2006年山難罹難者之研究報告(Mortality on Mount Everest, 1921-2006: descriptive study. BMJ 2008. )指出:

在1982年至2006年間,聖母峰的春天登山季中,82.3%的罹難者是在登頂行動中死亡。在已經攀登達到8000米以上高度的全部94位罹難者裡,53位(56%)是在登頂完畢下山途中死亡、16位(17%)是在取消登頂折返過程中死亡、9位(10%)是在上山過程中死亡、4位(5%)是在最後的營地出發前死亡、12位(13%)死亡地點不明確。

經由標準路線登頂聖母峰的登山者之平均登頂時間,活著下山的登山者比罹難者還要早登頂。(活著下山的人09:00-09:59;罹難者13:00-13:59, P

最常被罹難者報告的不適症狀前三名是極度虛弱(34位)、認知改變(21位)、運動失調(走路不穩)(12位);相反的,較少被罹難者描述的症狀是呼吸困難(5位)、頭痛(0位)、噁心或嘔吐(3位)。

這篇研究的結論是:符合高海拔腦水腫之表現的極度虛弱症狀通常在由聖母峰山頂下山途中表現出來。極度虛弱以及比較晚的登頂時間是隨後死亡之早期徵兆!

在研究報告的最後,作者特別再次提醒:

在這個研究之前已經知道的知識:
一、 在相類似的登山族群當中,攀登聖母峰的死亡率比攀登較低海拔山區的死亡率高。
二、 登山客的死亡率比雪巴的死亡率高。

這篇研究給讀者增加的知識:
一、 聖母峰的攀登者,萬一罹難,大多死在8000米以上的高度,且死亡通常在登頂完自聖母峰頂下山途中發生。
二、 罹難者很常表現出高海拔腦水腫之症狀,也就是認知障礙以及運動失調(走路不穩)。
三、 極度虛弱以及較晚的登頂時間是死亡的早期徵兆!

作者王士豪與登山之神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於義大利梅斯納山岳博物館Messner Mountain Museum之合影,梅斯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登山者,他完成人類史上首次不用氧氣補給獨力登頂聖母峰成功;他亦是第一個登頂世上所有十四座八千米山峰的人。

 

第二部分:

王士豪針對本研究報告及最近兩年國內超高海拔攀登處置案例之說明討論。

在超高海拔的攀登當中,我們務必要將登頂前就發生的極度虛弱以及登頂完畢下山途中的極度虛弱視為高海拔腦水腫,並以高劑量類固醇(救命針)針劑及相關藥物處置後立即下撤,千萬不可單純認定為體力透支!

理由是,高山病的發生是緩慢進行的,通常在由一個已經適應良好的高度向上爬升進入一個更高的高度六至二十小時之後發生。也就是,高山病不會立刻發生,不常在上山途中發生;暴露在新的高度越久、越是在下山途中發生的症狀,越要認定為高山病,而不是體力透支。登頂之後的下山,對於所有攀登者而言,這段時間都已經暴露在超高海拔六小時至二十小時之間,此時已經進入高山病開始發作的時段。換言之,高山病發作的熱門時段,其實是在下山途中,而不是上山途中、也不是山頂!

這兩年歐都納的八千米計劃當中,有兩次的救援行動,士豪剛好都有參與。

  • 2013年文辰兄,登頂時間相當的晚,下山途中墜落(走路不穩?),且墜落後極度疲憊虛弱。因此梁明本老師在與士豪用衛星電話討論後,士豪合理懷疑文辰兄已經發生高海拔腦水腫,士豪建議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救命針) 針劑並使用其他相關藥物 ,來爭取下撤時活命的時間。同時,梁明本老師在基地營聯繫,獲得國際登山隊伍的奧援,順利將文辰兄下撤,抵達基地營還活著。文辰兄的案子,是屬於登頂完畢下山途中發生的那一類。
     
  • 2014年國鈞兄,在登頂前即已經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並在登頂前取消登頂折返,他當時表現出極度疲憊虛弱、無法行走、感覺呼吸困難及呼吸急促等不適。因此吳夏雄老師在與士豪用衛星電話討論後,士豪合理懷疑國鈞兄已經發生高海拔肺水腫及高海拔腦水腫,士豪建議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救命針)針劑並使用其他相關藥物(丹木斯及威而剛),並使用氧氣,來爭取下撤時活命的時間。同時,吳夏雄老師在基地營聯繫,獲得國際登山隊伍的奧援,順利將國鈞兄下撤,抵達基地營還活著。國鈞兄的案子,是屬於取消登頂折返過程中的那一類。

如果,這兩位台灣之光、我們的英雄,都當做體力透支來處置,在下撤過程當中,沒有給予施打治療高海拔腦水腫之相關針劑或藥物。後果,士豪真的不敢想像!

士豪認為,高海拔攀登行動之決策,除了登山技能與氣象因素之外,應該強化高海拔醫學之參與。換言之,應該將高海拔醫學列入登頂與取消登頂之決策考量因素之一!

士豪常在講,登山與馬拉松最大的差別是:馬拉松到終點,就已經結束比賽;登山,到山頂,才剛走完一半!而且,登山活動,尤其是超高海拔登山,下山的那一半,往往才是登山者開始要面臨高山病嚴酷考驗的時刻!

士豪最後有四點建議:
一、 越是超高海拔的攀登,越要遵守高山病的黃金律,山上的任何疾病,都先假定為高山病!
二、 超高海拔攀登時,登頂前就發生的極度虛弱以及登頂完畢下山途中的極度虛弱,務必視為高海拔腦水腫來治療!
三、 由於極度虛弱以及較晚的登頂時間是死亡的早期徵兆,且罹難者平均抵達山頂的時間是13:00-13:59。因此,如果尚未登頂就已經極度虛弱,或是無法在下午一點之前登頂,請立即折返,並可以開始考慮使用藥物!
四、 高海拔攀登行動之決策過程,應該強化高海拔醫學之參與。

當做好完善準備後,就可以盡情享受冒險帶來的樂趣了!

"No risk, No fun!"

王士豪醫師完成於美國科羅拉多州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Email: mountainwangsh@gmail.com
Skype: mountainwangsh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www.taiwanwma.org

 

本文原發表於王士豪醫師之Facebook,帳號:Shih-Hao Wang。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