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留學台灣山林的情書—《山教我的事》

文/李玟萱

在出版圖文書《山教我的事》之前,沈恩民的作品早已在登山圈一再轉傳,包括以黑熊意象畫出台灣山脈的「山是家」限量海報,當初就有許多人為了入手收藏而多次捐款給黑熊保育協會。

a40a457cc0090e6d6e03410c8aa7b43e.png

以黑熊意象畫出台灣山脈的「山是家」限量海報(圖/沈恩民)

在山上重新拾筆

採訪沈恩民之前聽說他很害羞,他也確實在打完招呼後就埋首簽書,「不好意思,你邊採訪我邊簽好嗎?」彷彿畫畫是他保持自在的原點,但「山」是讓他舒展開來的地方,一聊起山上的事,沈恩民脫下初秋的外套露出黝黑結實的臂膀,表情和手勢都解放了。

曾是國際知名圖庫插畫家的沈恩民會接觸爬山,是因為在事業順風順水之際突然失去了畫畫的初心,他想起年幼時,爺爺為了揮別奶奶過世的傷痛而揹起行囊開始爬百岳,如今陷入人生迷惘的他,也決定踏上爺爺走過的路去尋找答案。

起初沈恩民是透過報名商業隊爬山,但幾次之後覺得不合拍,就鼓起勇氣加入一群以上班族為主的登山隊伍。他形容這群人最大特色就是「慢」,大家都很享受上山的過程,相較之下,傘兵退伍後仍保持著良好體能的沈恩民自覺慢不下來,隊伍裡也已有美術設計人才可以拍出美麗的影像,於是他乾脆將沉重的相機換成輕盈的紙筆,一路走走畫畫,甚至連大自然的聲音都可以畫到紙上。

3e4580e0f1db106bc1ed9c94dbf0d5d4.jpg

(圖/沈恩民)

4a8ab413ca6d33bc5eee865887a980f7.jpg

(圖/沈恩民)

在爬山過程中接納自我、欣賞他人

「當自己的心越安靜,每張圖訴說的話語就越多。」曾經因為個性孤僻而感到自卑的他,到了山上畫畫後卻想通一件事:若非不擅聊天,他就無法留意許多細節並有時間記錄下來;若不是太嚴肅,他就不會容易被笑話吸引。「我慢慢發現我有一個獨特的位置,這位置是因為我有這些缺點才適合在這裡。」難怪細看沈恩民筆下的人物互動,藏有好多有趣的彩蛋。

山上很常見雲瀑巨杉等磅礴大景,問沈恩民什麼景色最吸引他?他回答:「看到別人很努力的樣子」。一如書中他記錄了歷經風霜的資深巡山員面對困難處境時的哲學;又或者是一群熱血教官陪伴他們口中「特別活潑的孩子」,帶著這些邊緣學生上山體會「路要靠自己走」。

232ae89430ff252fedf836944c66fc90.jpg

(圖/沈恩民)

找到愛山的方式

其實愛山的沈恩民曾經陷入「是否該停止親近山林?」的掙扎,隨著台灣爬山風氣日盛,雪山、大霸尖山等熱門路線開始見到垃圾散落,山徑也在過多踩踏形成沖蝕溝後,登山客另闢蹊徑造成植被受損範圍擴大。「愛它卻反而會傷害它」的糾結,直到參加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嘉明湖國家步道工作假期」才終於解開。他有機會上山和一群夥伴運用就地的材料搭配手作的工法來修復木橋、崩壁,護坡與砌石,「工作假期」的形式讓沈恩民重新找到與土地連結的方式。

而接觸原住民,又讓沈恩民的爬山進入另一個階段。2018年,沈恩民擔任宜蘭南澳鄉「流興部落」尋根活動的隨行記錄,「原住民的爬山就是生活,步調跟我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他曾遇過原住民朋友走著走著突然鑽進草叢,出來時滿手野菜;或是夜晚打獵時,走在前面的獵人ㄅㄧㄤˋ一聲,旁邊的族人就立刻衝下邊坡,讓沈恩民「用滾的才跟得上」。烏漆嘛黑裡,族人像是內建GPS,一停下來就能剛好站在打到的獵物前。他們還將獵物的血抹在沈恩民的臉上,將他視為一份子。

71a63494d98d55b1201499dde4583f8b.jpg

(圖/沈恩民)

山下山上都像個小孩

沈恩民和太太的第三個孩子是在尋根後不久懷上的,他們都覺得這是祖靈的祝福,泰雅族朋友為他的小女兒取名「莎韻」。旁人好奇,沈恩民一上山就是一個禮拜,手機又常沒有訊號,太太一打三還要工作,難道不會埋怨嗎?太太的回答是,「他上山我反而輕鬆,少照顧一個小孩。」

沈恩民在山上也像個小孩般什麼都感到新鮮,走過幾座百岳,以為自己對山有點基礎,但光是南澳一座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山區就讓他體認到「哇,我對山原來只認識一點點,原住民是整座山都在腦海裡。」每次跟泰雅族朋友上山總能有新的收穫,「這個季節什麼動物會吃什麼果實、砍柴要什麼工具、什麼木頭比較好燒……」,學都學不完。

可以負重的沈恩民,曾在後續的尋根活動裡自告奮勇擔任揹工,但有一回因工作必須晚半天抵達,生火迎接族人歸來的任務就落在他身上,結果用來當火種的輪胎內胎皮幾乎快被他燒光了,火還沒生起來。部落族人從遠遠的地方唱著歌回到營地時,小民才無助地向他們求救:「我不會升火」還好原住民對火很熟,即使沒有輪胎皮,掏出兩三張衛生紙加一點沙拉油,就有辦法從星星之火變成一團大火。

說起在部落裡的種種,沈恩民彷彿帶上了VR眼鏡,山上的一切都在他眼前。他還站起身示範某次跟著原住民一起拉下緊緊纏繞在樹上的黃藤,這是他爬山探勘時最怕看見的植物,因為黃藤的莖與葉甚至嫩芽全是刺,「花了半小時,我們四、五個男人身上刺得都是血。」但辛苦的代價就是取出了最嫩的藤芯跟獵物一起煮湯,「哇,超好喝!」而且原住民的藤籃也是黃藤削成細細的條狀後編織而成,強韌耐揹,他不禁改觀誇讚:「黃藤真是個好東西!」

ca70e86f0e7b32016fdb37a8cc33bf82.jpg

(圖/沈恩民)

留學台灣山林的情書

這些與人和大自然的持續相遇,一點一滴地轉化了沈恩民面對山的態度,「以前爬山都想要拍攻頂照,想被羨慕;但現在我發現光是可以回到山上我就已經很高興了,看山看雲,跟朋友們在一起,是我最大的收穫。」這些山中的人情味、簡單純粹的山中生活,搭配充滿探索趣味的山岳地圖,就是沈恩民留學台灣山林後所呈現的圖文輯《山教我的事》。

李玟萱

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教育研究所碩士。921地震後投入原住民部落組織參與重建,在南投山區生活八年。現定居於台北,寫作範圍涵蓋書籍、歌詞。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合著有《翔翔搭電梯》、《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ccbcd8438b51ec78f4ee265870eec4f4.png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