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臺灣堡圖

519b6c4a7b1f78817683f8a65cad56b3.jpg


國寶級古地圖

日治臺灣最浩大地圖工程(日本治臺時所製,1904年完成,發行402幅), 國家圖書館典藏、部分闕漏;遠流耗時兩年餘,遍訪國內外公私立研究機構及收藏家,並赴日本東京大學、防衛研究所、國會圖書館等,找回部分堡圖,於民國85年首度發行386幅(含一覽圖一張)。 斷版十年,現再度印行,手工裝訂,限量預購,敬請把握。

十大特色:

1. 《臺灣堡圖》是臺灣史上唯一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地形測量的地形圖,臺灣研究領域內獨一無二的專業史料。

2. 《臺灣堡圖》為1:20000(比例尺二萬分之一)地形圖,巨細靡遺。

3. 《臺灣堡圖》歷經六年餘漫長作業,前後動員百萬人次,其規模乃臺灣史上空前壯舉。

4. 《臺灣堡圖》以劉銘傳「清丈」土地調查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的測良方法,擘劃了臺灣近百年來土地利用之藍圖,其承先啟後的關鍵性地位,史上唯一。

一覽圖說明:

《臺灣堡圖》繪載今天臺灣本島及外島大部分區域,此為涵蓋區域一覽圖,標示《臺灣堡圖》之分區,空白處為未測量地區。圖中紅色區塊為當時軍事要地,當年已列為禁圖未公開發售。

7ba2da3d49b1ecf56f45768418253443.png

5. 《臺灣堡圖》詳實而細膩地記載當時行政區域,確立今日臺灣西部廣大鄉村地帶的土地管理及行政區劃,至今仍影響深遠。

6. 《臺灣堡圖》是鳥瞰臺灣近百年來開發史的最權威圖面,研究臺灣史近現代化歷程的必備地形圖,特殊的歷史地位,深信無出其右。

7. 從地理學到經濟史;從空間研究到民間史調查;從自然科學到人文學科,《臺灣堡圖》是臺灣研究領域內,各學科科際整合的最佳橋樑。

8. 從玉山到濁水溪;從滬尾(今淡水)到恆春街(今恆春)。從山巔到水涯,臺灣頭到臺灣尾,《臺灣堡圖》都是本土教育最生動的輔助教材。

9. 遠流特別邀請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施添福教授撰寫導讀,並增編列近8000筆圖內地名,彙為索引,是學界對《臺灣堡圖》最完整解讀。

10. 《臺灣堡圖》是所有臺灣人珍貴資產、後代子孫得以延續先民歷史最真誠的傳家之寶。

▼ 地名索引簡介:

【地名索引】共增編《臺灣堡圖》內所有地名近8000筆,編載於《臺灣堡圖》下冊,所有筆數皆以中文筆劃排列。每一筆所附數字,表示該筆地名所在《臺灣堡圖》編號(遠流自訂流水號數),供讀者方便查閱。

312bd2076dabc31a7169d37930e4042b.png


文化瑰寶

日治臺灣最浩大地圖工程,臺灣史上獨一無二文化瑰寶

明治三十一年(1898),雄心勃勃的臺灣總督府為規劃建設帝國新版圖,遂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著手進行全面性土地調查,並引進現代化科學繪圖方法,結合人員實地踏勘,動員百萬人次,費時六年餘,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以二萬分之一比例尺繪製而成《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是臺灣史上唯一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地形測量的地形圖,不但呈現出近百年前臺灣自然與人文景觀,更開啟了臺灣社會百年來開發史的序幕。一直到今天,臺灣西部廣大鄉村地帶的土地管理及及行政區劃,仍舊未脫當年《臺灣堡圖》所留下的空間界線。即使放眼全世界,《臺灣堡圖》仍屬史上罕見的國寶級圖集。

08ed6c0ba5899e1ffa533401435d5304.png

《臺灣堡圖》擘劃近百年來土地利用之藍圖,是本土研究的經典圖集

《臺灣堡圖》以「清丈」土地調查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的測量方法,擘劃了臺灣近百年來土地利用之藍圖,在臺灣史上具有其承先啟後的關鍵性地位。它詳實而細膩地描繪當時臺灣的地形、地物,不僅是一探當時土地開發、聚落發展、地理變遷最佳的歷史素材;即使是從現代觀點來看,《臺灣堡圖》對當時人文現象及空間遞嬗的記載,更為今日從事國土開發、社區規劃、城鄉建設等等,提供了許許多多有待挖掘的豐富寶藏。

從經濟史到地理學;從空間研究到民間史調查:從自然科學到人文學科;《臺灣堡圖》不但是研究臺灣史近現代化歷程必備的參考圖,更是臺灣研究領域內,各學科科際整合的橋樑。其特殊的歷史地位,成為本土研究的經典圖集。

758dc7d678bdc237804e7ec364f7255f.png

為時代見證,為文化立碑

《臺灣堡圖》是百年前日本治臺時所製,原圖當年以國家圖書館較為齊備,然本身亦有部分闕漏;經年翻閱,恐又不利原圖保存。遠流當時耗時兩年餘,遍訪國內外公私立研究機構及收藏家,遠赴日本東京大學、防衛研究所、國會圖書館等地尋找古圖;並結合學界力量,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施添福教授撰寫導讀,詳細分析堡圖的來龍去脈、製作方法與研究價值,是學界對《臺灣堡圖》的完整解讀;並整理圖內近8,000筆地名彙為索引,方便讀者查閱。 

重新印行《臺灣堡圖》,是保存所有臺灣人文化資產,重建本土文化研究里程碑。擁有《臺灣堡圖》,是為臺灣史做時代見證,也是為後代子孫保存歷史的記憶!  

e1bb3dee35d11c92f87a817c323f5705.png

《臺灣堡圖》是本土教育紮根的輔助教材

由於過去教育政策的偏頗,一般人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一無所知,對歷史的情感近乎空白,自然也不懂得珍惜這塊大地之母,近年來,本土教育逐步落實,而要了解臺灣這片美麗家園,了解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地圖教育」都是教育紮根最生動的輔助教材。

在《臺灣堡圖》中,我們不僅是讀一部地形圖集,更藉著地圖,親身融入百年前臺灣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的想像空間中。閱讀《臺灣堡圖》,自培養對周遭生活與成長空間的認識做起,進而對這塊土地產生感情,建立對整體文化源由及歷史發展的自信。

9a432480a5ebd6c1a36869dd3e888ef6.png

點線面的精確顯現,從事歷史學綜合研究的必備工具

對研究百年前台灣史地的學者而言,堡圖不但呈現當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觀,還蘊涵了土地利用與聚落遷徙等人文史料。《臺灣堡圖》圖面所提供的豐富資訊,則是重建歷史的具體材料;另外,《臺灣堡圖》也是一種認識歷史的「方法」。

知名古道專家楊南郡認為,如果將台灣堡圖與之後的台灣地形圖做一對照,對於之間的鄉鎮狀況、聚落遷徙、河道變化可說一目了然。尤其是堡圖中對山麓地帶的調查,對於探索當時平埔族聚落的數目、大小、遷徙、合併、消失等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甚至也包含了若干在山麓活動的高山族群的記錄。此外,楊南郡還認為堡圖具有一個特點,它不像一般地圖只用一個點標示位置,而是將聚落大小與地形都顯現出來,可說是相當精確。

b71342087d8a3bb25ed277583d64440b.png


Q&A

Q:《臺灣堡圖》的製作源起為何?

日本占有臺灣後,為統治、開發及經營這塊新領地,著手實施土地調查,並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將製作地形圖列為該局首要工作之一,達成所謂的「知臺以治臺」的目的。《臺灣堡圖》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Q:為什麼叫做《臺灣堡圖》?

「堡」原是清代到日治大正九年(1920)曾文溪以北到宜蘭地方所使用的一種地方自治區域。「堡」下再分「庄」、「街」、「社」。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銘傳實施土地清丈,製作了「庄圖」。

清朝的「堡圖」,是清丈時集合各「庄圖」繪製而成。不過這種「堡圖」,未能運用現代完整的測量技術,並非一般實測的地形圖,只是一種顯示堡內各庄大致位置的簡略圖,其功能是要達到初步「以圖統地」的目的。日治時代的《臺灣堡圖》,則是建立在清代「堡圖」的初步理念上,再運用科學的測量技術而成。

Q:《臺灣堡圖》花了多久時間完成?

《臺灣堡圖》從明治三十一年(1898)九月起製作,歷經六年餘的作業,共動員百萬人次,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十二月才完成。

Q:《臺灣堡圖》跟一般地形圖有何不同?

《臺灣堡圖》不只是一般地形圖,更繪製了各種土地利用及行政劃分等更詳細的人文景觀,使《臺灣堡圖》大大迥異於一般地形圖,樹立其在臺灣地圖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Q:《臺灣堡圖》的製作流程為何?

《臺灣堡圖》的製作,必須完成三項基礎的工作:土地調查、土地測量、堡圖調製。

1. 土地調查

先完成下列三種圖類:

  • 見取圖(草圖):先由當地人負責釐定庄及土名的邊界,並會同地籍資料等書類所製作的基本圖。
  • 庄略圖:由日本政府派赴調查員,會同地方官吏等人,確定各行政區域的劃分,在結束一庄的調查和各書類整理工作後所繪製之圖。
  • 概況圖:連同草圖及其它書類,交由事務員實地踏查。踏查後除記入庄界外,並記入每一筆土地暫時地目、業主等資料,此即為「概況圖」。

2. 土地測量

完成土地調查後,接下來進行「三角測量」。由當時陸地測量部支援的測量員,在臺灣實施三角測量及設置三角測量點;以三角測量點為基準,實施圖根測量,設定圖根點,做成「圖根略圖」。依據「概況圖」、「圖根略圖」,最後由細部測量員踏查土地型態,及進行每一筆土地的測量,而完成1:1200的庄圖。此庄圖,一般稱為地籍圖。接下來便展開最後「堡圖調製」階段。

3. 堡圖繪製

由於土地測量已完成大量「庄圖」做為「堡圖調製」基礎,接著直接從縮圖、實地踏查、補足測量(碎部測量)來完成堡圖測量的素圖,再經著墨完成「堡圖原圖」。

縮圖係將「庄圖」先縮為1:2000地圖,再縮小為1:20000的「縮成原圖」。其次,經派人實地踏查後對地物進行適當取捨,並記入重要地物名稱。最後著手補足測量,補足縮成原圖所沒有的地貌現圖,及地貌現圖所須的圖根測量圖,和庄圖所缺之地物,才大功告成。

95af5aa4a5e9cc87779f4a32d08cd57b.png

Q:《臺灣堡圖》共有幾張圖?

堡圖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十二月調製完成後,共計有466幅圖(含一覽圖一張)。實際製版464幅(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三幅合併一張);實際印刷458幅(和美線西部、番挖庄、橫山東部、三仙河西部、加那鳴來社北部、大茅茅社北部等六幅或因陸地涵蓋面極小,或因地形過於單一,故不列入印刷);實際發行402幅(56幅屬要港或要塞,列為禁圖)

Q:為何《臺灣堡圖》如此稀有?哪裡有收藏《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製作完成後,曾一度公開發行。九一八事件(1931)之後,日本逐漸進入「非常時期」,開始管制地形圖,1934年起即不再發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隨著戰況的日益惡化,日本政府大量收回包括《臺灣堡圖》在內的各種地圖,以致戰後民間甚而公家機構,所剩寥寥無幾。

由於戰後四十餘年來的戒嚴,《臺灣堡圖》一直鮮為人知,目前以國家圖書館典藏較為齊全,然亦有部分闕漏。遠流為重新出版《臺灣堡圖》,耗時兩年餘,遍訪國內外公私立研究機構及收藏家,並遠赴日本東京大學、防衛研究所、國會圖書館後,找回部分堡圖,共發行386幅(含一覽圖一張)。


舉例說明

2f66a287d383a6756315e6210aff24ab.png

舉「臺北」這張老地圖為例,從臺北城的巍峨城廓,到錫口街的滄海桑田;從老地名的幽幽古徑,到新社區的繁華大道。我們特別在此補充說明文字(非原書中內容),並標記編號於圖上,提供您以不同觀點一覽《臺灣堡圖》豐富的內涵。



(以下說明文字非書中內容)

從《臺灣堡圖》看行政規模

1. 臺北城:從《臺灣堡圖》上,我們可以清晰辨認臺北城城廓的位置。光緒10年(1884年),臺北城峻工,奠定了臺北成為全臺政治中心的基礎。圖上的「總督官邸」就是今日的「臺北賓館」。創立於1899年的臺灣銀行,是臺灣第一座現代金融機構,迄今依舊巍然存在。這些行政區域劃分、行政機關所在、鐵公路設施…,在《臺灣堡圖》上都清楚標示,提供今人研究史籍文獻時參考比照。

從《臺灣堡圖》看社區變遷

2. 大稻埕:大稻埕原是平埔族「奇武卒社」的居住地,由於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因此得名。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從各國東來的洋行外商,利用當時便利的淡水河河運,集結在此作為轉運點。在這張堡圖的聚落位置,乃沿著淡水河岸向外擴充,可想見大稻埕當年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了。 

d9a42304b911955d1d30f884ce1500b9.png

從《臺灣堡圖》看社區變遷

3. 大安庄:即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大部分,在清朝時稱為「大灣」,據說是因為當時先民在今陂心的灌溉設施,於東北角(今大安區和松山區交界處)向西轉了一個大彎而得名。從《臺灣堡圖》上可以看出,大安區在日治初期聚落零散且多田地,現在臺北市東區的SOGO商圈,當年仍是灌溉渠道所在。

從《臺灣堡圖》看地物一景

4. 今天的中山北路,當時是「一等道路」,也就是最好的道路,從臺北城一直通往「臺灣神社」(今圓山飯店位置)。

5. 今天的和平東路,當時為「二等道路」,是大安庄(約今大安區)最重要的交通幹道,從六張犁庄(今日六張犁)一直延伸至古亭庄(今日的古亭一帶)。

6. 今天的羅斯福路,當年還只是「三等道路」,從圖上可知,在九十二年前已初具規模,成為當時古亭庄最主要的道路,一直延伸到景尾(今景美)一帶。

7691649bee303e3af3dded56f78bb94b.png

從《臺灣堡圖》對照歷史沿革

7. 錫口街:今日松山饒河街附近在清末稱為「錫口街」。「錫口」本是平埔族凱達格蘭「麻里即吼」(Malotsigauan)社之原址。錫口乃tsigauan 之轉譯,亦屬臺北最早開發的聚落之一。當年錫口媽祖宮(今慈祐宮)後的基隆河岸,商船從淡水港沿基隆河駛來此卸貨交易,熱鬧繁華盛極一時。在《臺灣堡圖》上,我們不僅看到「錫口街」的老地名,還可看到慈祐宮的位置、周遭密集的聚落以及當時橫越基隆河的擺渡路線。

從《臺灣堡圖》看水文變遷

8. 台北盆地早期容易造成水災之患的基隆河,已陸續完成截彎取直的工程。《臺灣堡圖》中記載的里族庄(即今日撫遠街一帶),原本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Litsiouck的譯音,如今已因行水區的地貌改變而不復存,只能從老地圖重新復原當年的情景了。

9a33e5737d59b810e40583efbdb9c85f.png

從《臺灣堡圖》看製圖背景

9. 明治三十七年調製:《臺灣堡圖》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從土地調查開始進行,歷經地形測量、地圖繪製,歷經六年餘的作業,前後共動員百萬人次,至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方才完成。

10.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總督府為進行臺灣土地全面性的調查,進而據此製作《臺灣堡圖》,特別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將《臺灣堡圖》列為該局實施土地調查三大目的之一。

11. 堡圖原圖臺北二十五號:原《臺灣堡圖》並無總編號,而是將本島及附屬島嶼分為43個相等的大區塊,每個大區塊各有名稱(如:臺北、滬尾),大區塊內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分割為二十五個小區塊,依序編號,這張「臺北」圖則編號為「堡圖原圖臺北二十五號」

12. 基準水準面計算法:「高度從基隆灣的中等潮位算起,以尺表示」。這是指臺灣的「基準水準面」計算方法。其係指由基隆灣中等潮位所成的水準面為計算標準,並以尺為計算單位而言。

67e91ad0d4cf9c997ce66df748e3a02e.png

從《臺灣堡圖》看臺灣的老地名

日本領臺的初期,對各地地名仍尊重民間使用的習慣,一直到1920年才大規模改革地方行政組織和地名。遠流復刻出版的《臺灣堡圖》為1920年之前的版本,保留了大量自清朝以來沿用的老地名,例如:大稻埕、艋舺、三板橋庄、枋橋、朱厝崙、塔塔悠……等。從這些老地名中,不僅看出先民對居住地最適切的稱呼,更可從民俗學的觀點研究先人的生活風俗及文化傳承。

13. 大加蚋堡:源起於盆地內凱達格蘭平埔族「大佳蠟(tagara)」社的轉譯。盆地中央到基隆、新店溪一帶,涵蓋今日臺北市區的大部分。

14. 艋舺:今日萬華區最早開發的地區。「艋舺」一語,係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Manka(小船之意)的譯音,是盆地內最早發展的聚落之一,也是昔日全臺經濟重鎮,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稱。

15. 塔塔悠:塔塔悠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即圖上的「上塔悠」、「下塔悠」一帶。前人以東為上,以西為下,將塔塔悠分為上塔悠、下塔悠。而塔塔悠(tatayu)一詞,乃女子髮飾之意。

*本書書介由遠流出版社提供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