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樹薯

  • 郭福麟
  • 20,546次點閱

前陣子,新聞報導了許多添加順丁烯二酸的「毒澱粉」食品,鬧得全台沸沸揚揚,是否讓大家心有餘悸呢?實際上製作天然澱粉的植物,在野外的步道就可以看得見,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吧!

  • 中文名:樹薯
  • 學名:Manihot esculenta
  • 別名:木薯、木蕃薯、樹番薯、番薯樹
  • 花期:12月~2月
  • 狀況:普遍常見
  • 分布區域:原產於巴西,臺灣引入作經濟栽培,台中以南各縣及花蓮普遍栽培,並歸化生長於全台平地至丘陵地帶。

樹薯的生長環境,通常在步道或路旁、荒地開闊處 (KAKU攝)
 

樹薯為高1~2公尺的小灌木 (KAKU攝)
 

樹薯屬植物為大戟科直立性灌木,主要分布於熱帶美洲,全世界約有170種。食用的樹薯之塊根為圓柱狀,肉質、肥厚,故又稱木薯。莖部木質化,折之流出白色乳汁。

樹薯的塊根含豐富澱粉,早期即為南美洲原住民的主要糧食之一,後經人類帶往世界各地,現已成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澱粉作物,亦為世界三大根莖類澱粉來源(馬鈴薯、番薯、樹薯)之一。

樹薯全株有毒,新鮮塊根含氰氫酸,毒性尤大,需經漂浸處理後方可食用。未煮熟或氰酸未完全分解前就拿來食用,會有中毒的危險;輕者噁心、嘔吐、下痢、昏眩,嚴重者呼吸衰竭而死亡。


樹薯的葉子形狀呈5~7深裂的手掌狀 (KAKU攝)
 

將樹薯的莖折斷會流出白色乳汁,此為大戟科植物特徵 (KAKU攝)
 

樹薯可食用的部分主要是長在地下的塊根,食用品種可分為甜味和苦味兩種,甜味種的槐根含較低的氰酸,表皮呈淡青色;苦味種的塊根含多量的氰酸,表皮呈褐色。

將塊根切片或刨絲,泡水去除氰氫酸後曬乾,稱為樹薯片、樹薯簽,可供食用或作家畜飼料。塊根去外皮、搗碎,以水壓出澱粉,沈澱後,取出曬乾,稱樹薯粉,可供製作太白粉、粉圓等加工食品的原料。

此外,鮮葉和嫩莖可作飼料或餵魚,莖可燒炭或做造紙原料。葉子亦可作藥用,可治外傷出血,化瘀止痛。


樹薯的塊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去皮的樹薯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台灣樹木解說第三冊 頁200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