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台灣高山湖泊紀錄小史─中央山脈中段的高山湖泊

編按:本文出自2002年《宜蘭文獻雜誌》 第58期「宜蘭的湖泊專輯─台灣高山湖泊發現小史」,文字經作者吳永華同意授權轉載,圖片部分由健行筆記重新編輯。

本文依台灣山系由北而南初步整理出在日治時期有較明確記載,海拔高度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地湖泊發現史。

相關文章:


中央山脈中段主脊自奇萊主山南峰(3,357m)、能高山(3,261m)、安東軍山 (3,067m)、六順山(3,106m)、丹大山(3,240m)、馬博拉斯山(3,850m)、秀姑 巒山(3,860)、大水窟山(3,724m)至雲峰(3,562m)一帶。從能高南峰至安東軍山之間,擁有台灣最高隆起準平原地形,有著台灣最美麗的高山箭竹草原,綿延數十公里,稜線上的高山湖泊甚多。本段以白石池、萬里池、屯鹿池,以及六順山的七彩湖最具代表性。

(一)能高安東軍群峰

南華山天池

在奇萊主山南峰(3,357m)、南華山(3,183m)之間的主脊上有一天池,台電的天池保線所(2,860m)即依此池而命名,沿保線所而上,30分鐘即達。在1935年的登山報告裡記為「奇萊主山南峰南側ノ池」,在日治時期似未正式命名。此池附近的能高山於1913年10月,由江口指揮官所率領的能高山探險隊完成首登(沼井,1939:19),而奇萊主山南峰於1924年12月由陸地測量部9人員完成初登(沼井,1939:27),皆是有可能發現此池的最早年代。

c8c1e9405ea4140b51bc678891c18f1c.jpg天池水源不定,湖忽大忽小(圖/Sonia)

白石池

白石池位於白石山(3,110m)北方2公里處,中央山脈主脊西側,海拔約2, 770公尺,池水清澈,積水不深,湖泊成東西走向之橢圓形,長約100公尺, 寬約60公尺,最大深度6公尺,面積約0.6 公頃,四周均為清翠的草坡。

5811a139cda3b4edac600cb04e5085f2.jpeg白石池(圖/Sonia)

7f48aaa2c3ec12687c884342858cd678.jpeg白石池(圖/Sonia)

萬里池

萬里池位於白石山(3,110m)南邊,被中央山脈主脊所包圍,海拔約2,790公尺,為萬里溪之源頭,因此戰後被山友命名為「萬里池」。湖泊面積頗大,約2.8公頃,呈東西走向之三角形,湖面東西長約330公尺,南北寬約260公尺。

5c9e5eb4805e7c3495fe30a955c0bcbc.jpeg萬里池(圖/Sonia)

屯鹿池

屯鹿池位於安東軍山(3,067m)北方直線距離約2公里的脊樑山脈西坡上, 海拔約2,850公尺,湖泊成南北走向的橢圓形,長約150公尺,寬約90公尺, 面積約1公頃,池水清澈。

cb244a0d3db95a77fecf624f88c97715.jpeg屯鹿池(圖/Sonia)

以上能高、安東軍高山湖泊群的發現可能在1919年,那是白石山、安東軍山完成首登的年代。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有關的濁水溪治水調查隊,於當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山崎嘉夫、大石浩、古川良雄、黑澤慎介、市川雄一、 朝日藤太夫、財津久平、久布白兼治等各方面人馬,組成森林、地形、地質、測 量、水力、治水的共同調查團隊。他們由南往北縱走,登頂安東軍山、白石山、 能高主山南峰、能高主山、奇萊主山南峰,經能高越嶺路下至霧社(沼井,1939: 24)。

此一地帶由於交通不便及蕃情關係,登頂者少。除了上述由山崎林務課長率領的濁水溪上游地域治水森林的大型調查隊之外,只有1938年5月由林業試驗所所長關文彥一行組成的國立公園調查隊、1939年2月的山地開發調查隊、1941年10月台灣總督府派遣的調查隊有登頂的記錄(平澤,1942)。1941年的總督府調查隊也抵達這些湖泊,成員有平澤龜一郎、伊關治郎(以上內務局地理課)、小松正男、杉山正秋、竹下孝行(以上殖產局農務課)(平澤, 1942)。

(二)其他區域

七彩湖

七彩湖位於花蓮縣萬榮鄉,六順山(3,106m)北邊約3公里的中央山脈主脊東側,海拔約2,900公尺,長約190公尺,寬約120公尺,面積約2.2公頃,平均深度約2公尺,最深處可達7公尺。在其東側另有一小池,面積約0.2公頃。 最早被發現的年代尚待考證。

98d81baab03276f6b96b6a92a215a110.jpeg七彩湖(圖/Sonia)

a781d685533a994bbe1286feb1f13475.jpeg七彩湖與照片中右上角之妹池(圖/Sonia)

55c3aa3d1d165756b026d68f77d77c3f.jpeg七彩湖妹池(圖/Sonia)

大水窟池

大水窟池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交界處,大水窟山(3,724m)東南方6公里處,海拔約3,280公尺的中央山脈主脊上,水量視乾季、雨季而有顯著差異。

清代的八通關古道完工於1875年(光緒8年),古道就從大水窟池邊經過。 附近的大水窟山的首登記錄由志田梅太郎(總督府蕃務本署測量員)於1908年11月完成(沼井,1939:11),他必然也會經過池邊。

aa4577459af4fb2d41448fdcbb6d6145.jpg大水窟池水源不穩定(圖/Sonia)

塔芬池

塔芬池位於高雄縣桃源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交界處,塔芬山南邊的谷地裡,海拔約 3,010 公尺,有2個清澈的水池,池水長年不涸。

塔芬池附近的主要山頭──雲峰(3,564m)、南雙頭山(3,356m)於1930年4月由吉井隆成一行完成首登(吉井,1936),達芬尖山(3,222m)於1930年6月由近藤盛雄一行完成首登(沼井,1939:51),因此塔芬池可能在此年代被發現。

f401af86744703fecb37b4599ccefd98.jpg塔芬池(圖/Sonia)

相關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