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榮譽步道師授獎暨各級步道師頒證典禮

榮譽步道師授獎暨各級步道師頒證典禮
台灣首頒榮譽步道師 傳承瀕危步道工藝

ff12c08732dd52c697f548bd6d59938a.jpg

台灣有一群「瀕危文化」的守護者,默默地在各地守護、傳承古道修繕工藝,今天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在歷史氛圍濃厚的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表彰三位分別來自屏東、南投及新竹的傑出工匠,並期待透過三位首屆「榮譽步道師」的故事,促進社會大眾重視古道/步道的傳統工藝。

一條保存良好的古道所能代表的意義,除了步道沿線可見的風光景緻,或古意盎然的石橋、駁坎、老房子,還有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與大自然長時間互動形成的文化氛圍。先民在沒有現代機具輔助與外來材料的情況下,發揮智慧、就地取材,因此古道修繕工法不僅反映當地的自然特色,也蘊藏各族群適應環境所形成的文化內涵。

然而,至今仍熟悉這些傳統工藝的匠師日益凋零,他們可以說是一群瀕危文化的守護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推動「手作步道」十餘年,特別在去年開國際先河,創立「榮譽步道師」,並邀集來自景觀、登山、文化、建築、古道、生態監測及生態工法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效法文化資產審議精神組成審議小組,認可呂來謀、羅吉榮與伍玉龍三位匠師的價值。

這三位榮譽步道師分別來自屏東三地門舊達來部落、新竹關西鎮與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千里步道協會表示,現行法規無法滿足對步道傳統工法、國寶級匠師的保護與傳承,因此期待透過彰顯這三位榮譽步道師的成就,帶動社會關注。

在榮譽步道師審議的過程中,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也十分認同,他認為榮譽步道師代表了稀有的,或愈來愈少人認識的古道的價值,「古道和部落發展間的關係,其歷史價值往往被忽略了,只剩下步道連結遊憩的商業功能」。因此鼓勵千里步道協會系統性地將這些故事整理出來,並用現代的傳播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呈現這些多元文化的價值。

審議委員之一的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劉克襄,更為榮譽步道師寫就〈砌石成金的人〉一文。他在文中動人地指出,榮譽步道師「是孤單的先行者,直接以土地創作,長期地豐厚了這個行業的榮光。日後則繼續用熱情承傳,給予後代條條小路通往郊野的美好價值。」(文章連結:https://reurl.cc/4pyrv

1月5日授獎典禮的焦點,除了三位國寶級的榮譽步道師之外,還有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重要嘉賓,是千里步道協會在這十餘年推動手作步道歷程中,親身參與、雙手實踐的「步道師」。

千里步道協會於2013年創立「步道學」課程,6年多來總計開過8期入門課、3期實務課,參訓人數達262人次。此外,林務局、太魯閣國家公園、荒野保護協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等單位,亦分別在這些年陸續辦理過性質相近的志工培訓,全國總計曾接受過相關訓練課程的志工已超過600人次。

為使手作步道的發展進一步制度化,人才養成亟需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培育體系。因此千里步道協會於去年公布《步道師及手作步道活動準則》,綜整國內外的經驗,明訂「步道師」應具備的相關知識、技能與核心能力,以及步道師應遵守的活動領導行為準則。同時,千里步道協會也提出公部門如何運用步道師的相關建議,包括鼓勵步道業務相關同仁參與步道學課程,以及針對步道相關的志工活動或評估規劃邀請步道師參與。

適逢首屆榮譽步道師的授獎典禮,千里步道協會也針對第一批依步道師認證體系出爐的各級步道師,辦理頒證儀式。其中,除了有自44位種子師資中,逐漸累積經驗、完成相關技能認可的7位步道師與11位實習步道師之外,更有3位長期致力於手作步道理念推廣,協助開創步道志工專業化培訓體系的「資深步道師」,在典禮中接受各界表揚。

此外,準則中也公布了由千里步道協會註冊的「手作步道」商標,期待透過商標無償授權合作夥伴的方式,促進社會大眾能清楚識別並認識符合手作步道精神及內涵的相關活動。


榮譽步道師簡介

呂來謀

Valuavu Tuquljingid

1932年10月10日生
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部落排灣族人
曾任三地門鄉傳統文化推展協會理事長
於達瓦達旺長老教會擔任民意長老 20 多年

推薦單位: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代表人:陳美惠教授

63999b4112440d0e1f20c59aa6df9bc8.jpg


獲獎說明:
橫過溪谷的達來吊橋,一線連結著達瓦達旺(Tjavatjavang)新、舊部落的文化傳承,而隱蔽在溪谷左岸的舊部落,是一座近百年的「石頭城」。對部落碩果僅存的石板屋工匠、86 歲的 vuvu 呂來謀而言,這座石頭城是他 5 歲起的生長記憶,而石板構築成的家屋、石頭鋪成的道路,更是他努力推動傳承的使命。看著 vuvu 拾起隘寮北溪沖刷出來的板岩,一層一層堆疊出 mupu(乾砌石駁坎),細緻調整擺放成一段 zema qe ta(砌石塊或石板鋪成的路面);或敲打 padid(鑿石工具)將巨岩剖開化作一片片石板。排灣族人適應環境、歷經淬鍊的工藝靈魂,就在他厚實變形的指頭一伸一握之間展露無遺。

頒授日期:2019 年 1 月 5 日


羅吉榮

1939 年 1 月 24 日生
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客家人
曾為2016年新竹縣社區規劃師訓練示範片竹、竹萁製作
受邀為2018年渡南古道工作假期示範乾砌卵石工法

推薦單位: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

代表人:羅功奇理事長

54a84655485e4969560a40e3f4a8f2e6.jpg


獲獎說明:
新竹關西是古大漢溪河道沖積區,紅土卵石成了當地標誌性的特色元素。八十歲的羅吉榮師傅從小生長於此,不僅習得一身運用卵石疊砌駁坎的技藝,各種客家人就地取材、善用山林資源的生活器具也難不倒他。他示範乾砌卵石時,先用竹桿與細繩拉出名為「三分水」的內傾水準線,依序不規則的交疊卵石,特別強調每顆石頭上下左右之間,都必須緊密靠近、咬合。每砌完一層就用沙耙將土石回填駁砍後方,如此層層依水準線向內退縮,最後完成穩固的駁坎,充分展現出客家先民順應環境、刻苦生存的「硬頸精神」,是值得傳承學習並富含文化價值的工藝技術。

頒授日期:2019 年 1 月 5 日


伍玉龍Eumeen

Tahai Takistahaian Islituan

1962 年 3 月 17 日生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布農族人
曾任玉山國家公園嚮導、巡山員、神鷹搜救隊隊長
2009 年歐都納世界七頂峰攀登隊隊長
多次指導步道工作假期、古道修復工作
指導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
現從事山區步道修復與避難山屋工程施作

短片介紹:https://youtu.be/V8yy_Ckhz-c

推薦單位: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代表人:周聖心執行長

c15d5e191562b2ac8e98ac63443f2592.jpg

獲獎說明:
登山界無人不曉的「台灣雪巴」,台灣無氧、無協作攀登上八千公尺高峰的第一人。幾乎像是神一樣的存在,卻懷著低調務實的職志;那或許是啟蒙自族內長輩以身作則的潛移默化,也可能是深植於血脈裡的文化傳承。每當卸下登山裝備,他的日常是帶著年輕族人組成的工班,在台灣各地高山從事友善環境的高山步道營造工程。因為從不吝惜提攜後進,他願意在工作滿檔的夾隙間,風塵僕僕地從一座山趕到另一座山,用一雙厚實有力的手掌,施展兼融國際視野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工法技藝。面對曾讓他幾乎喪命的高山工程風險,大難不死的他依舊是淺淺的微笑,因為山就是家,而給每個回家的人一條安全的路,是他此生的職志。

頒授日期:2019 年 1 月 5 日

資料來源:千里步道協會網站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