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合流駐在所與合流舊部落

  • Dbt Wang
  • 9,017次點閱

編按:Dbt Wang為喜好古道踏查的資深山友,長年在台灣山林間探訪早已被人遺忘的歷史;健行筆記特別邀請他分享多年古道踏查經驗,這些深埋山中的遺跡,讓我們透過D大的鏡頭一起走一遭吧!


牧水山下合流地 荖西溪畔伏水流
海鼠山前望天塹 蕃童育所憶當年

合流,位於荖西溪和立霧溪匯流口西側的高地上,距離公路不過是數十公尺落差的平台上,是今日綠水合流步道的終點。如今顯少有人知道他的過去,然而在百年前,合流部落卻有著很重要的交通及地理位置。

合流部落正好位於牧水社-松山陵的尾端,同時西接它比多(天祥)的起點,東邊隔著荖西溪和荖西社對望。同時也是內外太魯閣間最大的天險-三角錐山西進東出的分水點。同時又向北連絡著海鼠山,也因此可以說是由東台灣進出內外太魯閣的前哨據點,可惜如今的合流社,已經漸漸被人遺忘。

當年太魯閣戰役之時, 日軍經由合流社開始,再藉由荖西社及三角錐山一路向東前進,大正三年(1914)太魯閣戰役期間,在合流建立了合流第一分遣所。之後於大正九年(1920)又改名為合流分遣所,同時也成為了從荖西社走過來的斷崖舊道【離緣坂】的西口要點。爾後又在大正十一年(1922年)改制為合流駐在所,同時也成為從錐麓駐在所直接走來的斷崖新道的西口,也就是今日的錐麓古道,而不再是從荖西社走來。

而合流舊社的交通也因此四通八達,除了為進出內外太魯閣的東西要道之外,亦可東北接荖西社,北接海鼠山駐在所,該地在太魯閣戰役之後有日軍駐守,亦可西北接伊玻厚社、多用社,再越嶺到西喀拉罕、蘇瓦沙魯社以及巴奇干等部落進入陶塞地區。日軍同時亦於大正五年(1916年)在此地建立蕃童教育所,可見此地之重要。

合流舊社及駐在所的位置,為經過日人遷移族人移居至駐在所附近群居以便於管理的戰後舊社。戰前族人所散居的舊社地點已不可考。如附圖所示目前合流舊社的平面圖(參考: 李瑞宗-87錐麓古道沿線聚落暨建築之調查研究)

而後期台電為了探察水力發電而開發的合流而開的產道從駐在所前的平台穿越而過,同時在穿過舊社之後,將原有的合歡越領道給完全覆蓋掉。

合流駐在所地圖比對照圖

合流駐在所附近地圖對照圖

合流駐在所附近對照圖

合流駐在所

圖為哈塔斯依社社前面的展望_比對照


09:00 進入綠水步道(產業道路) 一路緩上坡,來到第一個轉彎處,發現路的盡頭有不自然的土坡和一小段類似獸徑痕跡,以多年來的經驗,此地無銀三百兩,此後必有鬼,於是直接進入草叢中。

09:15 此段走在舊社範圍的最下緣和公路上方的平台,馬上映入眼中的是一片美麗的駁坎。


0925  前行約5分鐘,見到一個坑洞,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呈長方型,感覺倒是有點像早些年代,位於舊社最下方的【公廁坑】。

 

合流舊社有趣的事情是,在每一層平台的兩側,仔細找尋都可以發現一叢山棕。這在早期舊社中,和竹子是一樣的功能。族人會在入口處種上一叢山棕來宣告舊社範圍,若是闖入可是要掉腦袋的,在山棕之間可以明顯的看到社路的痕跡。

0944  治著舊社平台的東北緣,也就是在溪谷邊斷崖上的舊社路往北上爬,其間看到的舊社腹地多半都已被雜草給淹沒。這時來到越領道以及駐在所下一層平台,又看到了很漂亮的山棕入口及社路,山棕旁為一房屋馱坎痕跡良好。同時地上有多個破酒瓶,以經驗感覺,這裡可能是以前的酒保所在地。

1032  緣路上爬到一平台,為蕃童教育所平台,似有一道路痕跡,事後證明為台電道路。轉西行,見地上有許多酒瓶,在一一察看後,原來是一處近代的保力達-B酒瓶海。

1044  續往前行,見到了位於駐在所上層與教育所下層之間的駁坎,於是努力清理。

在清理的時候聽到有人聲於下方10米處傳來,原來是一好大哥和友人要上牧水忠魂碑,正走在合歡越領道上,於是下去和一好大哥打聲招呼後,繼續上探。

1152  於駐在所西北方山坡上,看見偉大船帆石一顆,走過歲月屹立不倒。

1205  於是再往南走30米,又回到台電產道上。左轉東進沿著合歡古道走去,也就是一好大哥方才的來時路。駁坎、樓梯、休憩石椅相當精美。

 

 

最後便來到了很多人都會照相的昔日蕃童教育所入口處了。


1257  穿過駐在所再下切回合歡越嶺道,預計從舊道走回產業道路,此時在僅存的小段越嶺道中發現了一段很美麗的浮築橋。

 

最後走出產業道路,合流舊社不虧是當年的交通要道。從駐在所的規模、教育所的存在以及駁坎遺留下來的工法來看,樣樣讓人驚嘆。同時又離現今公路不遠,非常值得族人們回鄉去好好走訪一番。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